川陕苏区首府的老区精神之光

2023/07/18  浏览量:   作者:四川巴中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夏文冰  

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巴中老区的精神动力

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是巴中老区的品格特征

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是巴中老区的制胜法宝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是巴中老区的力量源泉

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是巴中老区的胜利之本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是巴中老区的振兴根基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是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由鄂豫皖苏区反四次“围剿”失败后,西征进陕入川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到1933年10月,川陕苏区的版图扩大到以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边,面积4.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建立了23县、两个特区、1个特别市的苏维埃政府,标志川陕苏区进入鼎盛时期。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指出:“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作为川陕苏区首府的四川巴中市,当年通(江)南(江)巴(中)总人口约120万人,参加红军革命的就达12万,从川陕苏区到共和国的征程,走出了27位共和国的第一代将军。巴中老区不仅传颂着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而且诞生了惊涛拍岸的红军精神。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毛浴古镇召开规模空前的党政工作会议发布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训词,成为新时代的红军精神和巴中城市精神。

在纪念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纵观巴中老区历史发展,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党中央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老区精神”砥砺着巴中老区干群 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 正是这种精神支撑和伴随着川陕苏区首府巴中老区干部群众,踔厉奋发,迈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老区振兴发展的新征程。

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巴中老区的精神动力

1932年12月,穷苦的通江、南江、巴中百姓终于盼来了救星共产党,迎来了亲人红军,在偏僻贫瘠的“通南巴”开始建立根据地。面对百姓大众不知晓共产党和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道理,红军抽调了数千名有文化的干部战士,组成强大的宣传队伍,采取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党的纲领、主张。特别是最为独特、极具影响力、被称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葩之石刻标语遍布城乡,生动记录了川陕苏区军民的革命活动,是党的主张、人民的追求和高超技艺完善结合的文化精品,是老区人民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

通过党组织和红军的宣传发动,人民认知了共产党的主张和信仰,决心跟定共产党参加红军闹革命,有效地推进了扩军和苏区各项建设,当时通南巴三县总人口近120万,先后有12万人参加红军,出现了很多父送子、妻送夫,还有不少父与子、夫与妻、兄弟姐妹同时入伍,甚至一家五兄弟和全家参加红军的感人场面。

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收到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及军委“集中红军全力向西线进攻”的电令,决定以大局为重,撤离川陕苏区,实现中央要求“吸引川敌主力于自己方向,以便我野战军顺利渡江”的战略意图。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攻克县城9座,歼敌1万余人,控制了嘉(陵江)涪(江)流域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粉碎了“川陕会剿”。徐向前回忆:“如不是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需要,我军实施‘川陕甘计划’,就没有必要渡江西出,同川敌作战,而是应当直接出西北方,寻歼胡宗南部”。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及其走出10万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发挥了沟通中国革命南北两大部分,承载(中央苏区和陕甘苏区)南北“两个大本营”和三大主力红军于陕北“抗日前进阵地会合”,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川陕老区军民跟定共产党,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值得永远传承和弘扬。

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是巴中老区的品格特征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珍藏的革命文物中,有一件“带血的土地册”,记述的是1935年初,巴中县和平乡苏维埃主席龚正举跟随红军打仗,临行时将掌握的农民分配土地花名册郑重地交给爱妻龚彭氏,嘱咐这是我们穷人的命根子,千万要保管好。卷土重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得知情报,在龚家翻箱倒柜大搜查未果,就对龚彭氏毒刑吊打,惨无人道地用刺刀在其乳房划成两个“十”字,血流如注、揪心剧痛的龚彭氏夜半醒来,拼尽生命的最后一点力气,将神龛香炉内的土地册紧紧地抱在胸前藏好。老公回家后,见妻子已死,悲痛欲绝,把带血的土地册一直珍藏到新中国建立(国家文物局专家 1994 年鉴定为一级革命文物)。

1940年3月,红军长征时留守川陕苏区坚持斗争5年的巴山游击队,遭国民党重兵围困,在巴山密林深处,剩下的23名游击队员,同数十倍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全部跳崖壮烈牺牲!

舍生忘死,川陕苏区军民同仇敌忾;无私奉献,更体现苏区党员干部的崇高品格。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基层苏维埃干部开会外出都要自带干粮和铺盖卷,大多数基层党员干部干公家事、吃自家饭。总指挥徐向前在甑子垭战斗火线捧雪咽“油米子”,而把乡亲们慰问的1头猪让战士们“打牙祭”。军政委李先念在长赤养伤,坚持不吃警卫员从老乡田里弄来的鱼,带部队赶节令帮助老乡插秧。掌管川陕苏区财经大权的省财委主席郑义斋,穿的裤子补了又补,结婚时还跟战士们同吃伙房煮荞面疙瘩。在战斗频繁、物资匮乏的岁月,无论是一般干部还是高级干部,都忘我为党和人民作贡献,没有丝毫特殊可言。

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是巴中老区的制胜法宝

红军入川至战略转移的27个月中,川陕苏区军民历经反三路围攻、三次进攻战役,反六路围攻,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等若干重大战役,总计毙、伤、俘敌15万,缴枪6万余支,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和四川各路军阀。通过严酷的战争考验,红四方面军出现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钢军”、“夜老虎”、“常胜将军”“百发百中”等一批具有战斗特长的优秀师团,养成了“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训词成为不朽的军魂。开创了令国民党蒋介石不得不为之发抖的“江西第二”的伟大局面。

川陕苏区是红军发展壮大的摇篮,共和国将帅英才的摇篮,中国女红军的摇篮。红四方面军入川时4个师,1.4万人,发展至5个军,10余万人,走出了徐向前、李先念等400多名将帅英才,其中吴瑞林、傅崇碧等27名巴中籍开国将军和152名红军省部级干部。地位低下、受压迫最深的广大妇女,冲破封建束缚,走上政治舞台,参加各种革命组织达30万之众,在党政机关、医院、工厂的有1万余名妇女干部职工。特别是一批批妇女毅然参加红军,编入成建制的独立营、独立团、独立师,以顽强毅力克服各种困难,出色完成繁重的后勤保障及转移护送伤员等艰巨任务。1935年4月,约8000多名川陕女红军随军西进,同中央红军会师,这支女红军无论是编制规模,战斗经历和最后在西路军的英雄壮举,都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妇女武装斗争的一面旗帜,展现出川陕巾帼英豪的光辉形象。

川陕苏区战争是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徐向前元帅回忆:“从我军入川到强渡嘉陵江两年零三个月里,仅仅战役规模的大仗就打了16个月......川陕苏区是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根据地的历史,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这是最显著的特点”。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是巴中老区的力量源泉

随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路线和一心为民的宗旨,以“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劈开新世界”的开创精神,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按照《川陕苏区组织法》,积极发展党员,推选工农兵代表,相继建立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组织,在一年的时间内,全省发展党员3万余人,通南巴建立起巴中道委、特别市委和县、特别区委、54个区委、228个乡支部和1200个村党小组,从省到村实现了苏维埃政权全覆盖,由人民当家作主。苏区党政及时颁布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改革的布告》等法律、法令及各项制度,有力推进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平分土地,满足贫雇农“耕者有其田”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修路、疏通河道、兴修水利、开荒扩种、兴办各类工厂、商店、活跃商贸流通等繁荣苏区经济,大力兴办学校、建立医院、禁种鸦片、除掉恶习等提高人民素质和繁荣苏区文化。

为推进苏区建设,苏区政府按性别、年龄、职业等成立了独立师、赤卫军、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和雇工会和贫民团、少共、妇女会、少先队、儿童团等群团组织,把苏区人民广泛发动和组织了起来。苏区政府根据需要,实现了“红军公田”、“8小时工作制”、“男女平等”、优待红属等制度,维护人民权益。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苏区人民的政治觉悟、文化技能和健康水平,以空前高涨的革命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肩负起支前作战、运输物资、疗治战伤的后勤保障,发展生产、维护社会治安等沉重担子,也是苏区各级干部求真务实、革故鼎新、一心为民的结果,为我党全面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是巴中老区的胜利之本

川陕老区人民为积极支援配合红军打垮国民党,翻身求解放,出现了开荒扩种保军粮,纺棉织布作军装,儿女送去战场上,采药炼制疗战伤的动人情景。红军牢记自己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严守纪律,屡打胜仗,立下了扩大、巩固苏区的赫赫战功。徐向前元帅回忆:“反六路围攻,9万多地方武装力量,是红军作战的得力助手,数十万运输大军,是前方和后方一体化的血脉。当地党和苏维埃建立起宣达战役前线至通江苦草坝的300余公里运输线,护送伤员,搬运胜利品。”在顽强拼搏、浴血奋战、同生共死的战场上,在苏区建设、发展生产、为民谋利的日子里,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在川陕苏区的两年多时间里,老区人民群众,节衣缩食,抛家舍业,有32万人参加红军,49万人参加了党的地方武装,仅巴中就有12万人参加红军,6万多人参加地方武装。为养育红军,川陕苏区人民支援粮食5亿斤,其中,通、南、巴就支援了粮食15000万斤,衣服70万件,鞋袜11万双,捐款1305万元,还有肉、油、菜等食品,参与支前后勤保障人数达150万人次。

川陕苏区首府和中心的巴中,在收紧阵地“三进三出”的战斗中牺牲达4万多人。1934年10月,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在通江王坪村由红军亲手建造的“红四方面军烈士陵园”集墓,掩埋了7800具烈士遗体。2011年至2012年,巴中市按省委要求,启动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工程,将通江县分散于各地的50处11428座、17225名,总数达25048名红军烈士安葬于此,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2022年初建成高速公路。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是巴中老区的振兴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巴中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全市GDP达到742.51亿元,是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的170倍、1993年建地设市时期的28.5倍,年均增长超过9%;脱贫攻坚全面胜利,2021年全市所有贫困区县都摘了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9.9万贫困人口全部销号;交通体系建设成就显著,恩阳机场已经通航16个城市,到全国主要城市的时间缩短到3小时以内,6条高速通车运行,2条高速加快建设,汉巴南城际铁路建设开启巴中高铁时代,家门口乘飞机、坐动车和县县通高速梦想成真;“一城三区三副六廊多组团”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成型;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3%,空气质量优良率96.7%,成功创建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5A级旅游景区、2个天府旅游名县和候选县,累计创建4A级旅游景区21个,同时,巴中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气候养生之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靓丽名片。

“十四五”时期,巴中老区发展立足“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确立坚持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的“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产业培育振兴为主线,夯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抢抓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政策机遇,加快推进汉巴南铁路巴中至汉中段、成巴安铁路等项目,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综合水利网络体系和现代能源信息体系。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县区比较优势,推动县域差异化发展。重点抓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进一步转化,推动巴中绿色崛起。

践行老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促进老区腾飞。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360万巴中老区人民,决不辜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殷切厚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川陕苏区首府巴中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