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关工委、老促会举办红色文化进校园宣讲会

2024/04/01  浏览量:     

3月29日,芦山县关工委、老促会红色文化进校园宣讲会在芦山中学学术报告厅举行。雅安市关工委副主任、立德树人工作团团长、“五老”宣讲团副团长舒新,雅安市文体旅局机关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王建宏,芦山县关工委名誉主任、老促会会长舒国康出席宣讲会。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市老促会副秘书长、老红军冯元庭嫡孙冯锡友和夹金山干部学院教师胡菲菲作宣讲报告。县关工委副主任、办公室全体人员和老促会、老协、老体协、老科协、老年大学、反邪教协会正副职负责人,乡镇(街道)关工委执行主任、老促会会长(联络站站长),各中、小学关工委主任或执行主任,芦山中学高中一年级6个班学生共400多人聆听了报告。




芦山县关工委名誉主任、老促会会长舒国康主持宣讲会。他说,市关工委、老促会领导莅临芦山出席今天宣讲会,给了我们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次宣讲,必将给我们带来丰盛的文化“大餐”,让我们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舒国康指出,要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旗帜永远飘扬。舒国康希望全体同志们、同学们认真聆听报告,争取有收获、有感受、有触动、有启发、有提升。

冯锡友副秘书长、胡菲菲老师以访谈形式作了“魂系夹金山—我爷爷冯元庭一生的牵绊”的宣讲报告。

冯元庭,男,汉族,1909年3月18日生于四川省苍溪县东溪镇柴坡村,参加红军前为佃农、石匠。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历大小战斗上百次,九次负伤,三块弹片残留终身,十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四川、西康的战斗,历任天全县二区副区长、四区区长、县人委副县长,宝兴县县长、县委书记、县监委书记、县知青办主任等职。1983年11月离休,1996年1月14日去世,享年87岁。宝兴县委、县政府为其立碑并铭文:启苍溪经穆坪越夹金挥戈北上抗日反蒋丰功永载史册;赴西康过天全驻宝兴呕心建设鞠躬为民真情长留人间。

第一次翻越夹金山。1935年10月27日,冯元庭所在的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9团接到上级命令,担任翻越夹金山的先头部队,冯元庭和他的战友们当天早晨天不亮就从山脚向这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挺进。“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也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这首当地民谣,道出了翻越夹金山的艰难。10月底,终年积雪的夹金山早已大雪纷飞。冯元庭和战友们拄着树枝做成的拐杖,沿着崎岖狭窄的山路,迎着凛冽的寒风向山顶进发。刚爬山时,坡度不算陡。可越往上爬,路就越窄越陡,空气越来越稀薄,雪也越来越深,气温骤然下降。在爬山的过程中,寒风卷着冰雪打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战士们身着单薄,脚穿草鞋,冻得浑身哆嗦。“特别是一双脚,长时间在冰雪里行走,草鞋被雪水浸湿后冻住了,硬邦邦的鞋不但磨得脚痛,一不小心脚被冰碴划破后,鲜血直流,更是钻心地痛。”多年后,冯元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由于空气稀薄,一部分战士出现了呼吸困难、头痛欲裂、全身无力的状况。加之积雪渐深,小道也被覆盖了,大家只能深一脚浅一脚、手脚并用地摸索前进。有时爬一步退几步,前行的速度十分缓慢。当冯元庭所在的团爬上山顶时,已是午后两点了。山顶上,冯元庭和战友们的呼吸愈发困难,连气都喘不过来,冯元庭亲眼见到几个身体虚弱的红军战士,一坐下去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同冯元庭一起参军的一位老乡叫杨有德,小名牛娃子,翻到山顶时已经脸色发乌,走不动了。冯元庭把他的头放在自己一只手的臂弯里,另一只手不停地给他揉搓胸口,不断地给他加油鼓气,但牛娃子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后来每当提到牛娃子,冯元庭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下山比上山还要难还要险,有时一脚踩下去,整个雪团就崩了,抓不住东西时,人也一起滚下去,不是摔死,就是栽进雪坑或冰窖里丧生。冯元庭和战友们只能一步一步地试探着往下滑。

第二次翻越夹金山。1935年11月12日,南下红军攻占芦山城。随后,向名山挺进。蒋介石为确保川西平原,命四川军阀刘湘阻止红军攻势。刘湘为保住自己的地盘,于名山一带集结80多个团20万兵力,在百丈关阻击红军。经过连续七昼夜的激战,红军毙、伤敌15000余人,自身伤亡近万人,被迫于21日撤出百丈关。百丈关战役后,冯元庭随部队于当月撤至天全、芦山、宝兴三县休整并准备过冬。1936年2月,红军后撤再次翻越夹金山。对于多次交战后,队伍疲乏不堪、伤员众多、药品匮乏、缺吃少穿的红军来说,又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与冯元庭同班的12名战士,第一次翻山时就牺牲了2名,第二次翻山后,又有3名战士将年轻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夹金山上。两次翻山后,冯元庭的班也是减员最多的班之一,几乎一半。冯元庭每次讲到这些,这位不怕死的铮铮铁汉,都会声音哽咽。

第三次来到夹金山。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发出后,冯元庭从华北随军南下,于1950年进入西康,参加和平解放西康的工作。冯元庭到宝兴县后,历任县长、县委书记等职,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魂牵梦绕的热土。解放初期的宝兴县百废待兴,经济、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差,例如交通方面都是羊肠小道和栈道,全县仅6道铁索桥,常用溜索过河,当地人出行和交流物资极为不便。这样的情况下,冯元庭和同事们长年累月穿梭在夹金山麓的崇山峻岭,挑起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发展经济社会的重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冯元庭和县里领导同志带领全县汉藏人民,完成了对农业、个体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善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手工业生产合作化实现起步,修通了宝兴第一条对外公路——飞(仙关)宝(兴)公路……宝兴的经济社会得以恢复和发展。在宝兴,冯元庭一直住在县委招待所28平方米的屋子里,屋里一盏白炽灯,一张木床,一张单人写字台,一把藤椅,几根独凳和一个装衣服的柜子,在屋外搭了一间牛毛毡盖的棚屋做厨房,这就是他的全部家产。20世纪70年代初,省上曾经下拨2万元专款,给他修建红军院,改善老红军住房条件,并完成了选址和设计,只等动工修建。当时宝兴县财政收入只有100多万元,2万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过了一段时间,冯锡友(嫡孙)问冯元庭:“红军院为啥还不修呢”,冯元庭告诉冯锡友:“有住的就行,县城的街道烂得不成样子,正缺钱修街道,叫他们把这个钱拿去修街上的混凝土路了。”住房因此搁浅,直到生命的终点,冯元庭也没有住进组织安排的红军院。但是看到新铺好的混凝土街道,冯元庭比住上红军院还高兴:“这笔钱总算用到点子上了”。其间,原雅安地区行政公署腾了一套房,安排他到雅安养老,老家南充也来函请他回那里的红军院休养,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年少的冯锡友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去雅安或南充住好房子,待在宝兴这个山旮旯里干啥”,冯元庭却严肃地教育道:“不要只图享受,与牺牲在夹金山的战友比起来,已经很幸福、很知足了,我对这里有感情,哪都不去,百年后要和战友们在一起。”冯元庭一辈子正直无私,老红军享受的特供,他基本没享受过,过着与常人一样的日子。冯元庭参加红军时,冯锡友的父亲才几岁,冯元庭走后,老家苍溪遭到敌人的反攻倒算,把冯锡友的奶奶吊在树上毒打,一只眼睛被打瞎了,险些丧命,从此落下终身残疾。冯锡友的父母亲一直在苍溪农村务农。20世纪70年代,冯锡友的父母亲在老家因患病无力医治,相继去世,冯锡友那时还小,只得到宝兴投奔爷爷冯元庭。冯锡友跟随爷爷冯元庭后,户口仍然在农村。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期,城镇人口吃饭实行供给制。冯锡友从小学到高中,都是靠爷爷冯元庭的几位同事用结余的粮票资助。冯元庭的心地非常善良,在自己孙儿吃饭都需要别人资助的困难时期,他还利用不多的工资救助了3个孤儿,让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

冯元庭老红军的感人事迹还有许多许多……

冯锡友希望青少年学生要永远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的教导,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一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二要努力学习成才;三要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今天的报告讲得好”“很真实、很生动、很感人”“看到了一个老红军的高贵品质”“冯元庭老红军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要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聆听报告的同志们、同学们纷纷感慨道。

(芦山县老促会肖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