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2012/05/24  浏览量:     

  阆中市位于四川省北部,嘉陵江中游,它东枕巴山,北靠秦岭,西倚剑门。幅员面积1877.8平方公里,人口87万。

  阆中历史悠久,炎帝时属戎州,高莘氏时归蜀国,商代为巴方,周初为巴子国地,战国末期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灭巴国,置阆中县,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历代王朝都视阆中为四川和西南重镇,曾在这里设置县、郡、州、路、军、道、府重要行政军事机构。明末清初,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20年之久。

 

  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3年6月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的红9军、红30军、红4军、红33军之一部,在徐向前、王树声、李先念、许世友、王维舟等同志率领下,在阆中转战了三个年头,共发动较大规模的战斗、战役30多次,谱写出一曲曲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壮丽诗篇。红军领导阆中人民,推翻了地方反动政权,建立了4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和28个区、145个乡、693个村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壕、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动员了2.2万多名阆中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其中有8000余人被共和国追认为革命烈士,诞生了9位开国将军、80余位省、部(军)级以上干部。阆中红色标志物极为丰富,据了解全市重要革命遗址(遗迹)168处,红军石刻标语100多处,红色歌曲、歌谣60余首。其中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红色文献有7件。

  阆中名胜多。自古就享有“阆苑仙境”、“阆州天下稀”之誉。神工造化的“锦屏春晓”、“嘉陵秋水”、“玉台积翠”、“伞盖凌云”、“云台仙风”等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拥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石佛塔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大佛寺、观音寺、四川贡院、陕西会馆等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有国家珍贵馆藏一级文物33件,二级文物28件,三级文物2000余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区的百余条古老街巷,数百栋连片的明清民居,至今仍保存完好,是国内少见的古建筑群。

  阆中人文荟萃。据《路史》记载,华胥氏在阆水之滨孕育了人祖伏羲。秦末,诞生了辅佐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的賨人领袖范目。西汉时,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落下闳。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观测天体的浑天仪,编制了《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落下闳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三国蜀汉名称张飞镇守阆中7年,屯田戍边,战功赫赫,最后死于斯,葬于此;唐代著名天文学家袁天罡、风水学家李淳风,来阆中定居,观天象、测风水,终其一生,留下了袁天罡墓、李淳风墓和天宫院等遗迹;诗圣杜甫曾寓居阆中半年,著诗60余首,是他一生中写诗最多的地方之一;元稹、卢纶、吴道子、李商隐、黄庭坚、司马光、文同、苏轼、陆游、杨慎、张子洞、张善子、丰子恺、萧军等文人墨客,相继莅阆观光,留下了珍贵墨宝和不朽诗篇。

  【红色旅游】

阆中红军纪念馆

  阆中红军纪念馆 坐落在阆中城南嘉陵江边的黄花山上。该馆始建于1991年,建成于1996年,占地5994平方米。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阆中红军纪念馆”馆名,2000年布展开放。2008年因汶川地震波及受损严重,2009年被国家列为重灾重建重点项目,进行维修加固,扩建占地为72700多平方米,分为“五区一园”。该馆于1997年被阆中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四川省旅游局列为红色旅游线路,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2011年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 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于1935年3月初发动了西渡嘉陵江战役,住阆中境内的红9军、红30军、红三十三部之一部离开根据地,分别从阆中的涧溪口、沙溪场、南津关、塔子山、河溪关、茄子渡等6个渡口渡过嘉陵江,追歼逃敌,并在所控地区建立了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4月15日,红军方面军总政治部、红33军军部及宣传部、后勤机关从华光楼——南津关渡口撤离阆中城,4月17日凌晨,最后一批红军和部分游击队员、苏维埃干部离开阆中城区,沿嘉陵江上行至沙溪场渡口过江,朝剑阁、梓潼、北川方向西进,踏上了新的征途。据此,阆中成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建于2009年的阆中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面积1万平方米,广场上有《红军魂》、《红军强渡嘉陵江》等大型雕塑。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暨徐向前驻地旧址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暨徐向前驻地旧址 位于阆中古城南街67号。1935年3月31日,红军解放阆中县城后,将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设于此处。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副主任傅钟、曾传六,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并在此研究部署了强渡嘉陵江战役等二阶段的进军方向及作战要点。该旧址为串珠式三进院落,占地200多平方米。是清代后期甘肃天水迁徙到阆中的秦氏先祖故居,故名秦家大院。该旧址保存完好。2003年9月26日被阆中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7月向国务院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风光】

  锦屏山风景区 位于嘉陵江南岸,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此山因其“花木错落似锦,两峰连列如屏”而得名。山中松柏吐翠,奇洞点幽,水鸟临翔。唐代著名星象学家袁天罡曾在山顶绝壁题字:“此山磨灭,英灵乃绝。”大诗人杜甫称“阆州城南天下稀”者,以锦屏为胜。而大文豪苏东坡则以其豪放的笔触抒发了他游此山的感慨:“阆苑千葩映玉宸,人间只有此花新”。陆游更留下了“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廓如丹青”佳句。元稹、文同、陆游、 黄庭坚、司马光、杨慎等也曾游此山并赋诗。

  锦屏山风景区

  1984年以来,锦屏山风景区经过不断维修、扩建,面积达到80余万平方米。山上有张宪祠、杜少陵祠、陆放翁祠、观星楼、吕祖殿、八仙洞、碑林、怀飞亭、彩虹亭、荷花池等,不仅恢复了旧貌,而且增添了新景。登临此山,观阆苑山水城廓,如置身仙境。

  锦屏山风景区于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aaaa级风景区。

  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阆中城东嘉陵江的支流构溪河流域,湿地面积65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2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47%。在湿地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众多,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和省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猫头鹰、水老鸹、李贵阳、棕胸竹鸡、雉、董鸡、鸳鸯、白鹭等;两栖动物主要有:龟、鳖、大鲵、水獭等;爬行类主要有:棋盘蛇、壁虎、锦蛇等;兽类主要有:野猪、赤狐、椰子猫、果子狸等。特别是鹭丝、白鹤、野鸭,经常群游于水面或飞翔在岸上山林间。沿岸丘陵山区又有更为丰富的林木植被,其中,树木有64科126属461种,为川北地区最集中、保护最好的野生植被区。

  构溪红湿地公园

  湿地保护区内的构溪河流速上急下缓,特别是在妙高、扶农、河溪境内,河床大多成“u”字形,河水清澈,在河道转弯处,形成宽阔的自然湖泊。坐木船荡浆漫游其中,观赏两岸绿树青峰、农家田园,真有“世外桃源”之感。

  构溪河湿地保护区于2009年4月被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icca、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评为中华100家生态亲水美景。2011年3月25日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四川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

  【人文景观】

  张桓侯祠 又名张飞庙,位于阆中古城西街北侧。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始建于蜀,虽几经火毁,但屡毁屡建。现存的桓侯祠是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由山门、敌万楼、左右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山门和敌万楼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山门前有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铸造的铁狮一对。山门前有两块石碑,记载着历代修缮情况。特别是《桓侯庙记》碑,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撰写。

  庙内存有张飞塑像二尊,匾额八道,还存列有武后铜钟等1000余件历史文物,展示了阆中几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

 

汉桓侯祠

  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雄伟壮观,又优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

  汉桓侯祠于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永安寺 位于阆中城东北45公里的水观镇境内。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始建于唐初,宋治平、元至正、明嘉靖均有培修。大殿建在两米高的台阶上,内柱结构科学地使用减柱法,故内宽敞宏亮。殿正中为释迦佛像,阿难、迦叶各站立一旁,后墙左右同列坐佛十二尊,佛后壁有天龙八部图。并注有至正戊子(即公元1348年)题记三则。殿内四通元代壁画,绘诸天像,构图独特,线条清楚,飘逸俊美,各因其地位、性格不同而神态各异,堪称全国壁画之珍品。

 

  永安寺

  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永安寺所有建筑、藻饰、石雕、木雕、泥塑、绘画等六种技艺,均属上乘,优于陕西永乐宫和峨眉山飞来殿。

  永安寺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