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床旧蚊帐 军民鱼水情

2023/12/01  浏览量:   作者:四川省苍溪县老促会 杨顺良  

苍溪县原马桑乡龙江村张治德家有一床珍藏了五十多年的红线蚊帐。这床薄如轻纱、绣帘如丝的蚊帐,是一件难得的革命传家宝,它凝聚着工农红军与贫苦农民的一段难忘的深情。

1935年春天,红军解放了苍溪马桑乡,乡村苏维埃基层政权很快建立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革命运动。张治德家住着一位女红军。这位女红军年约十八九岁,帽缀红星,身穿灰军装,满脸秀气,蕴藏着青春的活力;佩在腰间皮套里的手枪,更增添了她的英武气概。她是负责后勤物资管理的,连队领取钱币和麻袋等物件经常来找她。忙完部队的事,一有空,她就帮着张家担水煮饭、洗衣、扫地,晚上围着小木桌拉家常、讲革命故事,宣传红军的政策主张。军民融洽,情同手足。一次,张治德患病需要补养,女红军特地去红军伙食团端来马肉,给他增加营养,千方百计想让他早些恢复健康。

这年4月27日,女红军要随部队北上,千言万语难叙离别情。临别时,她拿出一床蚊帐,无限深情地说:“桃花谢了还要开,红军走了还要来,送你们这床蚊帐留作纪念吧!”张治德夫妇依依不舍地送女红军直到大路口,眼里含着惜别的泪水,满腹衷情难以言表。

收藏于苍溪文物所的当年女红军送给张治德家的蚊帐

红军走了,土豪劣绅卷土重来,听说张治德家有床红军蚊帐,还乡团对他采取突然袭击,翻箱倒柜,进行搜查,折腾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搜到。红军走后不久,张治德妻子陶大娘因病去世了。张治德后来续娶徐氏。徐氏知道陶氏曾把那床蚊帐视如生命,所以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像她那样保管好这件宝物。她先把蚊帐藏在柜子里,担心被搜出来,又把它放进一口大瓷缸里,将蚊帐置于缸底,然后放上破旧衣物,最上层装进粮食。用这个办法保存了一段时间,张氏夫妇担心时间久了,蚊帐会受潮霉烂,便在晚上取出来晾风。为保存好这床蚊帐,他们数易其地。敌人找不到蚊帐,就采取软的一套,恶霸地主罗顺承扬言拿出一石二斗黄谷买这床帐子,而后团正张信臣又拿出八十个硬洋作诱饵,企图诱使张治德夫妇上钩。但夫妻二人大义凛然,无论强行逼供,还是金钱利诱,他们都毫不动摇。张治德坚定地说:“没有就是没有!你们就是挖地三尺,拆房倒墙也找不出什么蚊帐来!”

1949年底,马桑人民终于盼来了解放军,劳苦大众获得了解放。1984年,县上征集历史文物,张治德夫妇将他们用生命保存下来的蚊帐献给了中共苍溪县委党史研究室。在赠献蚊帐时,张治德老人爱不释手地抚摸着蚊帐,无限深情地说:“几十年来我把这床蚊帐视为心上肉。每当看到蚊帐,我就想到红军对我们穷人的好处。我时时怀念红军,盼望红军早日回来,为我们穷人撑腰。

“我盼啊,等啊,终于盼来了1949年的全国解放,当年的红军又回到我们身边,我感到浑身都是力量。无论在土改运动还是生产运动中,我都事事带头,只有五七年搞‘鸣放’,我缩了头。当时有些人信口乱说,我心里很生气,我暗地指着那些人说,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们穷人的翻身?哪有今天的新中国?你们几爷子却说共产党不好,不知是何居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责任制。我家承包了六亩多地,用上了化肥,每年打谷子六七十背,人平收入近千元。住的是新房,盖的是新被,照的是电灯,家里还有‘三转一响’,过去哪有这么好?过去地主才是发财人,我看现在的张家坝,户户都是‘地主’啰!”

“我们的天下是人民子弟兵打出来的,我们的幸福是共产党给的,我永远怀念老红军,不忘共产党。今天,我把老红军送给我的这床蚊帐献给县委党史研究室,把它放入陈列馆,让千秋万代铭记红军和人民群众的这段鱼水深情!”


     杨顺良据《梨乡红霞》载《一床旧蚊帐》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