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冒千重险 穿越封锁运“红盐”

2023/11/30  浏览量:   作者:四川省苍溪县老促会 杨顺良 李云飞  

盐巴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再寻常不过了,但在上世纪30年代,在川陕苏区却一度因为极其缺乏它,而严重影响着红军和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国民党严密封锁

1931年5月3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颁布新《盐法》。对食盐的产销、储存严加管制,明令禁运、私卖。食盐成了当时最紧销的生活物资,市面上10多斤粮食才能换一斤食盐。

1932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通江成立。1933年7月,苍溪县苏维埃政府在文昌成立。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对各革命根据地疯狂进行经济封锁,对川陕苏区的封锁非常严密和残忍。他们在南充、阆中、广元设立食盐火油管理局,在川陕苏区周边各县下设食盐公卖委员会,对食盐等物质进行严格管控。同时,强力推行“计口售盐”,“封锁匪区办法”,宣称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油”落入共产党手中。

数万红军和数百万川陕根据地居民的食盐供应空前紧缺,严重威胁到了苏区军民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

缺盐的威胁

川陕苏区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在买不到盐,运不来盐的形势下,只能靠土办法自己熬制硝盐,取硝土做原料,通过熬制硝土泡的水,提炼出食用硝盐。硝土从哪里来?老屋墙上,地窖里,山洞里,甚至棺材底下的泥土,都挖来熬盐。这种土方法熬制的盐巴,由于含硝量没法控制,又苦又涩,吃多了还会中毒。但这比没有盐巴总要好一点。可是,即使这种很不安全的土硝盐,因为出盐率太低,远远不能解决缺盐问题。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及王树声、李先念等领导,与红军战士、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先是食用老百姓送来的泡咸菜水,后来就食用部队规定数量的低标准硝盐。因长期缺盐,加上工作辛苦。徐向前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常常头上冒冷汗,腿脚发软。

1934年8月。白区的阆苍南地下党组织经过千难万险,秘密给驻文昌的苍溪县苏维埃送来4包南部井盐。这些食盐送到红四方面军总部后,徐向前下令全部送到了红军战地医院,作伤员冲洗消毒治疗伤口用。

冒死为红军运盐

为打破食盐禁运,川陕苏区实行了保护和鼓励私营商业的政策,深得民心。苏区群众和白区商人千方百计藏匿食盐。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网,源源不断地把盐送到苏区。

在那个年代,苍溪苏区的军民想出了许多运送盐巴的办法。行动之隐秘,运输途中之危险,前所未有。国民党驻阆苍南守备司令邓锡侯不得不承认“天下事,往往不能尽利无弊。封锁布置愈严,偷运之诡谋亦愈巧。”后人统计当地群众带盐到苏区的办法很多:有将棉衣棉裤浸泡盐水,晒干后穿在身上,带进苏区,然后用水泡、熬水出盐的;有将斑竹节打通,灌进食盐密封好,做成竹筏,撑着竹筏把盐带进苏区的;有把盐巴装进棺材,后面跟着一群披麻戴孝的妇女儿童扮成送葬队伍,越过封锁线的;有把粪桶做成双层,下面放盐,上面装粪,挑进苏区的;还有的妇女把盐包捆在肚子上,扮成孕妇,躲过敌人检查的……

据原雍河乡老红军何知春回忆,苟英寨的游击队,在土仑坪和陈家沟党支部的领导下,挑选了10名熟悉山路的精壮好汉,穿越石牛山的兽道(俗称毛狗路),冒险跨越百里到旺苍嘉川庙儿湾,接受南部县地下党辗转送来的一批“红盐”。这支运盐队为躲避敌人追杀和土匪的抢劫,白天藏在树林里,夜晚打着火把上路。一会儿从山下爬到山顶,一会儿又从山顶下到深沟,躲过敌人的关卡、巡查和匪窝。运盐队在返回石牛山,路经擦耳岩时,身高1米8、人称“条半牛”的运盐队员何先魁连人带盐摔下深谷,不幸身亡,与他一起掉下深谷的另一个队员摔成了重伤。前后经过10天的艰难运输,终于运回食盐,解决了住在雍河乡一带红31军部队的用盐问题。

军部后勤给各部队分盐那天,也是何先魁一家为他出殡的日子,两位红军干部带着一包食盐来到苟英寨为何先魁送葬。到场军民悲痛哭泣,深情悼念为了运盐而牺牲的何先魁。

纪念苍溪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诞生的星光亭(雍河土仑坪)
 

杨顺良、李云飞据何芗、何知春回忆录相关内容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