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窗诗人”何雪松诗歌革命精神初探

2023/03/24  浏览量: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希罕?”

这首名叫《把牢底坐穿》的诗歌,是“铁窗诗人”何雪松所作(一说为何敬平作)。作者在诗中抒发了革命烈士的壮志豪情,表达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和意志。诗歌中渗透着笃定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地震撼着读者,感动着一代代人。

何雪松,1918年生于四川高县。1934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47年,与萧中鼎等人组织大巴山游击队,计划发动武装起义,因叛徒告密被捕,次年4月,被转囚于重庆渣滓洞监狱。在狱中,何雪松与狱友一起创办“铁窗诗社”,他以诗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与敌斗争,被称为“铁窗诗人”。1949年11月27日深夜,英勇就义。

“诗言志,歌咏言”。在革命斗争历程中,何雪松心怀革命,以笔为枪,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许多革命诗歌,有的表达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追求,有的展现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有的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砥砺奋进的精神源泉。

一、救国救民的革命追求

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是何雪松一生的宿愿,也是他诗歌的灵魂。1941年7月,当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形势急剧恶化之时,何雪松愤然写到:

满天的烽火,

正燃烧着宇宙的茫原,

春风窒息了,

月光暗淡。

祖国的命运,

正遭受倭寇的摧残。

谁是新生的主人?

是我们,

我们是华胄的擎天汉。

在这首诗中,何雪松以悲慨的情感基调表达出对遭受战火摧残和烽火劫难的国家安危的关切之情,也表达了对“春风窒息”“月光暗淡”的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同时,他化用明代庞嵩《上封寺次林择之韵》中的“欲作擎天汉,毋为虚此生”诗句,表达了自己救国救民的志向和担当,这些都与其革命人生密不可分。

何雪松很小就表现出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1932年,他考入高县县城叙南中学就读,喜欢阅读《新青年》《拓荒者》《北斗》《创造周刊》以及鲁迅、郭沫若的著作。当时,同学欧阳齐修的哥哥阳翰笙常从上海寄来进步书籍,何雪松如饥似渴地从这些精神食粮中吸取进步思想营养,心中逐渐燃起了追求真理的火光。1934年,他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同学中秘密传播革命思想。中学毕业后,他决心弃文习武,于1936年春,考入四川军阀刘湘办的军官学校——川康陆军教导总队。在教导总队,何雪松常去“努力餐厅”请教进步刊物《大声周刊》社长车耀先,到处推销《大声周刊》《抗日三日刊》等,宣传和激发人民大众的抗日救亡热情。他还在教导总队队报上发表了“自卫战争民族解放运动”等文章,在同学中影响很大。

1937年秋,因抗战形势的发展,何雪松在教导总队提前毕业,被调全川中等以上学校寒假战时训练团。在这期间,何雪松积极投入与国民党三青团特务学生的斗争。战时训练团结束后,经阳翰笙介绍,到郭沫若任厅长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下属电影队二队队长。武汉失守后,何雪松到桂林,与当地的抗日宣传队并肩战斗。1940年,何雪松领导的电影队被调往浙江金华第三战区,他和朝鲜义勇军队员一块战斗,还常写文章发表在前线日报上,这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要逮捕他。1941年7月,他又只身前往桂林,在临桂县立中学任国文教师。他利用讲坛宣讲高尔基、鲁迅以及当代进步文学家、诗人的思想及其作品,组织学生出《朝暾》墙报,排演苏联话剧《驿站》,运用杂文等与学校旧势力作斗争,支持要求抗日的学生风潮。他还筹办出版社,与作家艾芜、雷嘉等有过密切交往,并向他们约稿,帮助出版诗集,积极营造抗日救国的舆论氛围。

二、忠贞不渝的革命理想

何雪松在布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始终坚持初心,忠贞不渝。在渣滓洞,深受江姐(指江竹筠)英勇无畏精神的鼓舞,何雪松写下了《灵魂颂——献给小江》:

你又镣铐着回来了,

毒刑没有屈服你的忠贞;

许多同志,因你的忠贞而安全了,

革命工作,因你的忠贞会开展飞腾。

你,你是苏菲亚的精灵,

你是丹娘的化身!

……

何雪松把对祖国解放的坚信、对自由的向往、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对敌人残暴的鞭鞑……激情满怀地倾注在这篇诗章里,同时,他又借用俄国女英雄“苏菲亚”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女英雄卓娅(化名丹娘)来赞颂江姐的忠诚与忠贞,表达对江姐的尊敬和钦佩,更表达了自己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英雄气概。

在那风雨如磐的革命战争年代,何雪松理想信念的火炬始终熊熊燃烧,烛照战斗征程。1946年,何雪松到重庆海棠溪孙家坡第五军官总队任教官,兼《五总》月刊总编辑,他常刊发左翼作家稿件,也写了《做专家去》《黄昏》等文章,宣传公理、歌颂正义,同时也表达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在《论战争》一文中,他骂道:“我们反对战争,而又歌颂战争,战争是罪恶、横暴、残忍,他给予人类的是生命的死亡、财物的毁灭……然而为保卫和平,坚持真理而消灭或制止战争的战争却又是光荣正义的……”

何雪松对美好未来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他给侄孙何书田的信中曾写道:“人生的道路不好走,荆棘坎坷处处有,我现在外奔走奋斗,就是要为你们将来开辟一条新的平坦之路”。

1947年,何雪松与萧中鼎等人组织大巴山游击队,计划发动武装起义,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监狱里,何雪松坚贞不屈,有人通过行辕二处处长的朋友刘宪文劝何雪松自首“表明身份,即可释放”,被他严词拒绝。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国民党反动统治已面临全面崩溃。在胜利的喜讯中,何雪松写下了豪情满怀的战斗诗歌——《迎接胜利》:

乌云遮不住太阳,

冰雪锁不住春天,

铁牢——

关住了战士的身子,

关不住要解放的心愿。

不怕你豺狼遍野,

荆棘满山,

怎比得,

真理的火流,

革命的烈焰。

看破晓的红光,

销铄了云层,

解放的歌声,

响亮在人间。

用什么来迎接我们的胜利?

用我们不屈的意志,

坚贞的信念。

《迎接胜利》用“真理的火流,革命的烈焰”等如剑之笔“愤泄”着一种战斗激情,选用太阳、春天、红光、歌声、人间等意象,表达了对光明、解放、胜利的渴望与坚信,同时,也满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宣示自己“不屈的意志”和“坚贞的信念”,深刻表达了自己忠贞不渝的革命理想。

三、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在被囚渣滓洞的苦难岁月里,何雪松依然不屈不挠,斗志昂扬,用战斗的诗篇歌颂革命,鼓舞士气,与敌斗争。在《海燕》一诗中,何雪松赞颂到:

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 战斗吧! 你——骄傲的海燕。

这首写给江姐(指江竹筠)的诗中,何雪松继承了革命诗歌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豪放、恣肆、高朗的艺术风格,直白的表达和宣扬了迎风飞翔、顽强战斗的革命豪情,读来激荡心灵,鼓舞斗志。

在渣滓洞楼下五室监狱,何雪松被推选为“室长”。在“士可杀,不可辱”的革命气节下,他领导狱中的“政治犯”同看守长李磊(猩猩)、管理组长徐贵林(猫头鹰)作斗争。组织了“小卖部”“图书室”“互济会”“铁窗诗社”等同敌人作斗争,并取得了绝食斗争和为解放军战士龙光章开追悼会等重大胜利。1948年12月15日,龙光章因伤病在监狱中得不到治疗逝世,何雪松为他写了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返家”“今朝我辈成仁去,顷刻黄泉又结盟”,这些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诗句,歌颂了龙光章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英雄壮举,也彰显了自己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战斗情怀。

在渣滓洞难友们1949年元旦联欢晚会上,一位难友问何雪松:“将来你能出狱的话,想干什么呢?”何雪松爽朗地答到:“还是干革命!”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也是他生命不息、革命不止的誓言。

1949年11月27日深夜,穷途末路的国民党特务从狱室的每个风门口扫射着难友们,站在风门口的何雪松受伤倒下。当看着身边的难友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时,他用尽全身力气猛地站起来,双手死死地握着木栅栏门两侧,用身体挡住如狂风暴雨般倾泻而来的枪弹,为肖中鼎等其他难友创造了生的机会,就像他在重庆解放前夕怀着对亲人思念所写《你等待着我吧!》一样:

为什么你尝尽了离别的痛苦,

为什么孩子们见不着爸爸?

为什么你献出了自己的爱人,

为什么我抛别了我爱的她?

为的是千万对情侣不被拆散,

为的是万千个孩子不再失掉爹妈。

为的是穷人要翻身啦,

为的是不再做牛马。

何雪松抛别了“爱的她”和孩子,用生命和鲜血“清算了敌人”,浇灌出了“民主的鲜花”,而他“回家”的脚步却停止在了黎明前的“障碍”中 ,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仅31岁的生命。“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这是何雪松留下的豪迈诗句。何雪松的血肉归于歌乐山,他的革命精神也如青松永存,巍然挺立,荫蔽后人。
 

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 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