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2021/07/19  浏览量:     

  坐落在川东北群山环绕中的通江,山便是这里最大的特点,可谓重峦叠嶂,起伏绵延,一眼望去,群山如海,万峰如戟。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红军烈士和老区人民的鲜血。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反“围剿”失利,千里西征,从鄂豫皖出发,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翻越秦岭、巴山,解放通江、巴中、南江,在通江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我每次来到通江,都要到王坪红军烈士陵园去,凭吊长眠在这里的红军烈士。每次去我的心灵都会受到震撼,精神都会受到洗礼。那高耸在墓园之上的“川陕英魂”牌坊,会令人胸中油然升腾起对红军烈士的深深敬意。

  据资料记载,苏区时期,仅当时的通江县,总共二十三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多达四万八千人,其中大多牺牲在保卫苏区的战斗中和长征路上。到全国解放时,这些通江籍的参军人员幸存的不到四千,加上红军离开苏区后被国民党还乡团杀害的干部,至少有五万多通江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年从通江走出去的傅崇碧将军,苏区时期他在任中共通江县委书记的那段时间里,仅通江一县就有近三万人先后参加红军。至今坊间还流传着他的传奇故事。20世纪60年代初期,时任北京卫戍区司令的傅将军因公回到四川后,很想顺便回老家看看。不想消息传开,通江县政府门前等他的人成百上千,都想当面打听当年由他亲自动员并带领参加长征的亲人的下落。当工作人员将这个情况报告给傅将军时,将军的脸色立时凝重起来——是啊,那么多优秀儿女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告别父母,离别家乡,从此一去不还,永远地长眠他乡……将军想到这里,内心复杂的情感难以言表……

  此刻,我静立在无名烈士纪念园区,抬望眼,青山叠翠,天空净远,侧面山崖上刻着“红军精神万岁”六个大字,一万七千二百二十五座墓碑呈扇形排满了整面山坡,犹如排山倒海的行进队伍。墓碑上没有烈士的姓名,只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整个墓区被柔软的绿色安静地护卫着。我仿佛听到,从历史深处传来一阵阵密集的枪声,那是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阀的围追堵截,奇袭通江两河口的枪声;我仿佛看到,在那个戎马倥偬的时代,前辈们在战场上拼杀的身影,那一颗颗红色的五角星正是烈士们永远跳动的心脏。

  这让我想起此前看到的另一则有关红军烈士墓碑的故事。那是红军在过雪山草地时,红一团一营有一个班的战士因遭遇瘴气而牺牲了,当团参谋长胡发坚向团长杨得志报告时,杨得志要去看看同志们,胡发坚把他拦住了。只见胡发坚两眼痴呆呆地望着远方,嘴唇颤抖着,声音很小地说:“已经通知部队把牺牲的同志们就地埋葬了。”杨得志说:“每个同志们的坟前能做个标记吗?最好把他们的姓名、籍贯和所在单位都写上。”胡发坚说:“把他们的军帽都放上了,战士们还采了些野花,至于标记……”茫茫草地,能找到什么东西祭奠烈士呢?杨得志说:“在他们的拐棍上刻上名字立在墓前。”这就是红军烈士的独特的墓碑——由团长和战士们一起立起来的一根根细细的拐棍。

  在人类的血液里,天生就奔涌着一股强大的不轻易屈服的力量,死亡都不能使生命退却。因此说,有些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有多少铁血男儿义无反顾的投身革命,走向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昂扬着头迎上去,任鲜血染红战袍,涌现出多少像夏明翰那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用血肉铸成了我们新的长城,只留下一片对人民、对革命的耿耿丹心辉耀丹青。

  我轻轻的挪动着脚步,生怕脚步声惊扰了忠魂的宁静。

  走出陵园,清风徐徐,英雄们的故事如耳语般仍在萦绕。屹立在烈士陵园广场上的那座名为“铁血丹心”的红军雕塑,仍然在向后人动情地诉说着那段铁血峥嵘的岁月。


 

                  作者:钱声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