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千古精神永存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戎 马 一 生 何 九 仁

2024/09/13  浏览量:   作者:四川青川县老促会 柳桂华  

人物小档案:何九仁,男,汉族,生于1919年6月,青川县白家乡(今建峰镇)马村七组人,1935年1月参加红军并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正军职干部。193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了长征和百团大战以及上党、渡黄河、淮海、渡江、滇南等重大战役,历任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旅卫生处政委、军后勤部副政委、师干部部部长,昆明军区干部部部长、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63年晋升大校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战斗英雄”奖章和“模范工作者”奖章、奖旗,记特等功一次。1980年立休,后因患胃癌于1987年2月19日在昆明陆军总医院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何九仁遗照。

2024年8月6日一大早,我与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魏光忠、提案法制委主任白钟梅一起专程到建峰镇马村,采访了何九仁的侄儿何槐然,后又电话采访了在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退休的何九仁的大儿子何毅然。详细了解从小就参加工农红军,曾参加过25000里长征和和百团大战以及上党、渡黄河、淮海、渡江、滇南等重大战役,荣获过“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以及“战斗英雄”奖章和“模范工作者”奖章等众多荣誉的正军职干部何九仁的相关故事。

何九仁不到十六岁就参加红军。1935年1月,何九仁参加红军并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其侄儿何槐然向我们讲述了他参加红军的过程。

何九仁1919年6月6日出生于青川县白家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本分老实。1935年1月,红军有一个排的人驻扎在建峰镇马村,何九仁看到红军经常帮助当地老百姓,他觉得红军是好人,是正规部队,就主动要求参加红军。当时的红军首领看到他模样俊朗,人很精干,年龄也比较合适,就决定让他加入红军队伍。红军在马村住了大约两个月。1935年1月初的一天,红军队伍的两位领导到何九仁家送去了一刀肉,当时称为“离娘菜”,与何九仁的父母交谈一阵后,就把何九仁吸收到部队。当天深夜,何九仁就随红军队伍离开马村,奉命赶往昭化牛头山。在牛头山住了两个月,何九仁被分配到炮兵部队,后又到剑阁沙溪坝,与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辗转来到江油梓潼,后又来到平武。在平武大约呆了1个多月后,就随红四方面军爬雪山过草地。何九仁与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何九仁和夫人段玉英。

第一次爬雪山行军途中,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只好战略性撤退到成都市大邑县,在离大邑县城90公里处驻扎。不久,又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攻。何九仁所在的部队又一次踏上长征的征程。长征途中非常艰难,又冷又饿,吃草根、吃树皮是常事。有事甚至连草根树皮都没有,就吃自己的皮带。当时的红军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不仅挨饿受冻,负重前行,还要躲避敌人的追赶,非战斗减员情况经常发生。何九仁和战友们艰难走完长征,但由于很多战友受伤或者休克的还未走完,一些武器辎重也还没搬出来,武器弹药又急需要用。何九仁奉命返回几十里路,接出来30多名伤病员,和战友们抬出一些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何九仁是红31军91师272团战士、通信员、警卫员,后来任军卫生部警卫连班长,第93师274团通信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通信员、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百团大战。1944年9月,我太岳军区进行了以反击阎(阎锡山)顽军进犯我根据地妄想牵制我军打击日寇堵塞我粮秣供应渠道为目的青(城)浮(山)战役。时任772团12连指导员何九仁带领全连担任突击任务,突破柏村南园门东侧敌前沿阵地。8日,部队利用夜暗、山谷和秋禾,以偷袭手段突破敌人前沿,遇到敌堡内轻重机枪火力的杀伤,干部战士倒下一片。何九仁亲自组织指挥战斗同敌人进行逐堡逐院逐房争夺。9日中午,将柏村全部占领,敌人退守到柏村东北角核心阵地。敌核心阵地工事坚固,在开阔地上布满地雷。我炮兵弹药太少,派2连排雷未成功。10日,何九仁在上级的帮助下,用几头黄牛并排赶着踩雷,为部队开辟冲击道路。他组织战士们攻占敌人碉堡、壕沟,利用敌碉堡为依托,沿着敌壕沟向前发展。在冲击中,他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直至伤势严重恶化,才被抬下战场。战士们在他英勇精神鼓舞下,配合主力,切断敌人水源,经过彻夜激战,终于全歼敌人。1944年11月被386旅授予'特等战斗英雄”和“模范政治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刘伯承元帅题赠“既当群众的先生,又当群众的学生”锦旗予以表彰。

解放战争时期,何九仁先后担任太岳第4纵队10旅28团3营政治教导员、旅卫生处政治委员第13军卫生部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上党、渡黄河、淮海、渡江、滇南、临(汾)浮(山)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九仁任第13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第37师干部部长,昆明军区干部部直属干部处长,昆明军区直属工作部代部长,昆明军区干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50年记大功一次。1955年被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5年,何九仁在重庆第七速成中学读书学习两年,由于成绩优异,荣获重庆第七速成中学政治处颁发的“一级优等学员”奖章。何九仁的大儿子何毅然(现年75岁,从昆明市公安局退休)至今都还珍藏着这枚奖章。

1963年,何九仁晋升为大校军衔。1980年离休。

何九仁戎马一生,一直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参加过大大大小小的战斗近百次,表现出了一个军人的勇毅刚强和威武不屈。解放后,何九仁任原昆明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正军职)。离休后,何九仁经常被云南的学校、机关、厂矿邀请去讲革命传统故事、讲战斗英雄的故事、讲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何九仁长子何毅然说:“父亲为人低调,工作求真务实。他一生参与了无数次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得到过若干的表彰奖励和荣誉,但他从来都不说,更不会居功自傲。”何九仁侄子何毅然说:“二爸给我的印象就是特别正直、特别清廉。他教育我们一大家人品行要端正。当年我在供销社当会记,他时常叮嘱我一定要认真踏实工作,管好账务,不能贪污国家和集体的一分钱。我始终把二爸的话记在心里,也一直照他说的做。”何九仁的侄孙子何乃福(现任建峰镇马村村支部副书记)说:“二爷爷为我家树立了好家风,从小就引导我们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不准给党和政府找麻烦。我们一直遵照他的要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力争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

1987年2月19日,何九仁因患胃癌医治无效,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逝世,终年六十八岁。葬于建峰镇马村侯家大石塘九组。

原昆明军区后勤部昆明西站第一干休所在何九仁逝世后的《讣告》中这样写到:“何九仁同志是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人,贫农出身,一九三五年一月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旅卫生处政治委员、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师干部部部长、昆明军区干部部部长等职。一九六三年晋升为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半个世纪以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何九仁同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百团大战、上党、渡黄河、淮海、渡江、滇南等重大战役。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四次负伤,屡立战功,曾荣获战斗英雄奖章一枚,模范工作者奖章、奖旗,记特等功一次。在和平建设时期,何九仁同志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和干部工作,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和政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公道正派,关心爱护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在十年动乱期间,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抵制和斗争。他坚持拥护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何九仁同志离休后,热情支持新领导班子的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撰写革命回忆录。严格教育子女,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作贡献。何九仁同志患病期间,还多次提出自己少用药,将药留给其他人用。”

《讣告》最后这样写到:“何九仁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在五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一切为党,先人后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勤奋学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努力工作,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干部战士的尊敬和爱戴。何九仁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一生。”

何九仁(右一)和家人合影。

由于当时的战事紧急和公务繁忙,何九仁很少回青川老家。自从1935年1月参加红军,直到解放后的1952年,也就是十七年后何九仁才第一次回家,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第二次是1957年携夫人段玉英(山西人)回家一次;第三次是何九仁到北京开会后顺道而回来看望父母家人;1964年,何九仁第母亲去世,他回来一次;由于工作忙碌,每次回家都只呆短短几天,就返回部队。

1975年春节,何九仁带着家人回青川和亲戚朋友们一起过年。此后十二年,何九仁再也没有回过青川,直到1987年去世。

久别故乡,那份乡愁那份思念如同陈年老酒,越久越醇,越久越香。何九仁患病期间,特别思念家乡青川,更怀念家乡的父老乡亲。何九仁临终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把自己的骨灰带回老家安葬。于是,他所在的部队和他的儿女们遵他所嘱,把他的骨灰盒运回,安葬于建峰镇马村他家房后的山坡上。故乡的月最明,故乡的人最亲,重返故乡,心灵得到了宁静和归属。

“良操美德千秋在,亮节高风万古存。”英雄已逝,精神永存。何九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他的信念、他的英勇、他的奉献,永远被后人铭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行。

(根据何九仁长子何毅然、侄子何槐然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