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唱《风雨侵衣骨更硬》的百岁老红军杨光明

2022/11/07  浏览量:   作者:四川省苍溪县老促会李云飞  

由世界人文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风雨侵衣骨更硬》,是今年迎来百岁寿诞的老红军杨光明创作并于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首发的。

杨光明旧照

他少年参加红军,历经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2年,在山东入抗大一分校军事队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52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继转炮兵系学习。曾在军委炮兵部、成都军区炮兵部、石家庄高级步校工作。从参加红31军276团当战士,从任班、排、连长……一直逐级升职到军职干部, 再到1984年,从石家庄高级陆军学院离休,他一直都是一名军人。可他却在近百岁高龄时成为一位知名“诗人”,这对于一个参军时只读过一年私塾的人来说,不能不让人称奇,并油然而生对他的敬佩之情。

《风雨侵衣骨更硬》诗集的字里行间,有对过去血雨腥风峥嵘岁月的回忆,有对牺牲战友和故去亲人的深情怀念,有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礼赞,有对党、军队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有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还有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喜悦之情。杨老的诗词意真情挚,催人奋进,既是诗人毕生执着追求的光辉历史咏唱,又是一部倾注诗人98载征战风云和人生风雨的心血之作。

据杨老回忆,1934年他在家乡四川省苍溪县永宁乡铺子村参加红军时只有12岁,是名副其实的“红小鬼”。入伍不到一年,就随部队进入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一望无垠、暗含凶险的莽莽大草原,开始了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两越雪山的艰难长征历程。对于一名只有13岁的小红军,长征刻在记忆中的印记是什么?

杨老说,当时部队条件非常艰苦,但为了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的理想,为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念,为了坚决粉碎国民党蒋介石的阴谋,面对随时可能被沼泽泥潭吞没的危险,面对国民党军队天上的飞机和地上的追兵,我们没有退缩,而是毅然踏上茫茫草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草地上的天说变就变,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大雨倾盆。随着时间的推移,困难越来越多,尤其是进入沼泽地以后,随时都有陷下去的危险。要想活着走出去,只能踩着前边的脚印,不敢另寻他路。几万人行走踩出的路,一经大雨冲刷,又重新变成一片泥沼泽国。原本以为草地的尽头就在眼前,但却在浓雾中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这期间,头发长长了,衣服单薄,寒冷难当,他干脆穿上了打土豪时捡到的地主婆的一件花衣服,加上他本来就年纪小、个子矮,同志们见了还以为他是个女孩子。

杨老印象最深刻的,还有第三次过草地时的饥饿难耐。他说,前边的部队还可以找到一点野菜、树皮充饥,可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没得吃了。看到前面路边上有一小撮一小撮的青稞摆在那儿,也顾不上这是哪来的?就把青稞粒洗一洗煮煮吃了。原来,那是以前走过的部队吃了没消化又屙下来的东西。一堆堆粪便,被雨水冲刷后,太阳一晒干就成了他们看到的那一撮撮青稞。

刚过草地时脚上还有鞋,后来鞋子也没了,就光着脚走,脚上都裂着血口子,再一走,又被泥巴糊住了,泥水腌的伤口钻心地疼。等到走出草地,脚上已布满网状的裂痕。

杨老哽咽地回忆道,曾经有几位白天还和他携手前行的战友,到晚上睡了一觉醒来,已经叫不应了,一摸,才发现身体都凉了,多半是饿死的,也有的还因为有伤病。

“我们当年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靠的是理想、信念,靠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正是这种始终坚守的理想、信念和精神,使杨老解甲退役后的晚年,从头活出了诗人的精彩。他曾填有一首《渔家傲》词,道出了他心中的万丈豪情。

“幼小从军今已老,平生征战时光好。足遍天涯行正道。天亮了,翻天覆地人欢笑。 卸甲归田烦事少,回思往事豪情傲。孺子黄牛心系套。闻军号,宝刀未老雄风啸。”

2021年天安门广场建党百年阅兵式中的杨光明(前1)

杨老离休后,正是照着词中活到老拼到老、宝刀雄风续风骚的豪情,以铁血军人的勇武豪迈吟诗作赋,发奋续写人生传奇的。

离休后,杨老从头开始,向用诗词回顾历史、歌咏美好、抒写情怀的新征程出发。他跑遍新华书店,花一千多元购买了《毛泽东诗词》《唐诗三百首》《唐宋诗词与元曲鉴赏》《唐宋元明清诗词》《诗词典故词典》以及李白、杜甫、李清照等历代著名大诗人的著作。他如饥似渴地欣赏那些名篇佳作,旁若无人地朗读一首首诗词,不知不觉地发出对精词妙句的赞叹,如痴如醉地徜徉在诗词艺术的殿堂。

为了学会吟诗作词,杨老报名就读于后勤指挥学院老干部大学,是诗词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不论刮风下雨,杨老总是骑着自行车按时到课。学习中,杨老常给自己加压,总能超额完成作业,并且在交作业给老师批改的同时,征求学友们的意见。由于刻苦钻研、虚心好学、严格要求自己,杨老的学业进步很快,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诗赞之曰:“学海银翁宛若童,秉书端坐课堂中。烽烟岁月英雄事,尽展风光赋里行。”

杨老曾因骑自行车上学,不幸被汽车撞倒,多处受伤住进医院。他在住院治疗期间一刻也没有放下学业。他让家人把课本拿到病房,照样坚持学习。康复出院后,根据关心他的朋友的建议,干休所派车接送杨老上课。组织对他的关怀,使他学习的尽头更足了。

杨老踏进诗词门槛,首先遇到的难题是不懂汉语拼音。为攻克这一“堡垒”,他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发音,回到家里又让上小学的外孙当他的辅导老师,示范并纠正他的发音错误。小外孙学着老师的样儿教得特别认真,每次讲完课还给留练习作业。外公上了年纪学拼音不容易,加上说了几十年的四川乡音土话,已经形成的肌肉记忆根深蒂固,普通话拼音的发音练习成了杨老的拦路虎。但在杨老面前,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练习三十次不行,就练习五十次、一百次,什么时候小外孙说“发音对了”,什么时候才算完成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杨老终于学会了汉语拼音,打开了诗词的入门通道。

挡在杨老前面的还有一只拦路虎,那就是诗词格律。有了汉语拼音作基础,杨老开始研读《诗韵》,他先熟悉和记忆诗词常用字的声韵和平仄,再弄清楚了律诗和绝句的基本句型,自己尝试作诗时,他将每个字的拼音和平仄都标出来,然后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与标准诗词的音韵、格律要求对照。就这样,杨老终于开始可以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诗词了。

但这并没有达到孜孜以求的杨老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为了熟练掌握诗词的创作技巧,杨老继续深入钻研,他不但对作诗如何实现起、承、转、合,对粘连,对仄起句、平起句的平仄安排要求,甚至不同句型的最佳用韵和对仗选择,全都进行深透的研学。关于对仗句的创作,曾经是杨老感到最难的问题,写成一首诗,仅为对仗句的琢磨他常常要花近10天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从深入学习名诗名句做起,结合反复研习《声律启蒙》和《诗词对仗》,渐渐找到了感觉,无论意象还是景象,是选择正、反、顺、连、无情对仗,他越来越有了自己的体会和创作习惯。随着对仗难题的解决,杨老不但新作频频问世,而且质量越来越得到老师和诗友们的肯定和赞誉。

杨老的诗词作品不断在军内外媒体上发表,他先后被燕赵晚霞诗社、金秋文学社、红叶诗社等诗词文学团体吸收为会员,正式迈入了“诗人”队伍。

到2016年,他已创作完成《奋蹄》《勤耕》《夕阳》《晚霞》四本诗集和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长诗《我经历的长征》。像在战场上马不停蹄地冲锋陷阵一样,接下来,他又用三年多时间,以自己所经历的红军长征和人生长征为内容,创作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诗集《风雨侵衣骨更硬》。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在诗集《风雨侵衣骨更硬》首发式的报道中称,“杨光明将自己的所感所获用多种诗词形式表现出来,举重若轻、亦庄亦谐。……真切感人、催人奋进”。

参加《风雨侵衣骨更硬》首发式的老将军、战友和诗友们向作者致敬
 

李云飞 据国防时报《聆听老红军讲述长征故事》、《老红军杨光明诗集“风雨侵衣骨更硬”面世》,中国网《百岁老红军诗集“风雨侵衣骨更硬”首发座谈会》,人民网《宝刀未老雄风啸——记“红军诗人”杨光明》等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