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逾期颐的老红军杨焕炳

2022/09/16  浏览量:   作者:四川省苍溪县老促会李云飞  

从山西太原西山石膏厂离休,已过期颐之年的老红军杨焕炳,最深刻的记忆是长征中的艰险和缺粮,最大的感慨是“能活着已经很好,还要求什么呢?”最显著的特点是生活俭朴,最有效的家教是踏踏实实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最感恩的是党和政府给予的美好生活。

他之所以历经战火硝烟、千难万险而寿过百岁,应该正是得益于这些“最”的滋养!
 

健在老红军杨焕炳(图片来自“中国军网”)
 

他是四川省苍溪县麻柳湾村人。 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取得标志着反敌“六路围攻”决定性胜利的黄猫垭歼灭战胜利之后,进行部署强渡嘉陵江战役前的最后一次扩红征兵中,15岁的孤儿杨焕炳参加了红军,成为红31军276团2营6连勤务员,随队渡过嘉陵江,踏上了长征路。

他曾回忆说,“长征中,我们两次翻越雪山。最难爬的是夹金山和党岭山。就是在夏天,雪山上也是严寒难敌。才到山腰,就已经感到呼吸困难,手软腿酸。为了防止摔倒,大家手拉着手往上爬。山坡是斜的,路边有十几丈深的雪坑,要是脚下一滑,掉进雪坑就没命了。即使拉着手的人用力拽也很难拉得住,有的还被一同拽了下去。

“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上,还是不敢坐下来歇一会儿,一坐下就起不来了。雪山上的天气变化无常,一过中午就是狂风暴雨,路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正午之前翻过去,过了这个时间点就过不去了,要是被留在雪山上过夜,那简直就是等死……”

每次回忆到这里,他都停下来,摆摆手,声音哽咽地道:“牺牲的人太多了,太多了……”

他清楚地记得,初次过雪山草地前,“正是青稞成熟的季节,我们现收现打,现磨现炒。青稞很充足,想背多少都有,身体好、力气大的背得多,身体弱、力气小的就背得少。预备在路上用开水冲着喝,没有开水时就用凉水冲。我们在草地里连走了三四个星期,干粮带得少的人早早就没有吃的了,只有挖野菜吃。后来,走在队伍后边的连野菜都找不到了。每天清晨出发时,都有好几个人已经停止了呼吸,不是病死就是饿死的。那时候,黄金白银也没人要,有一碗青稞面就能挽救几个人的生命!这粮食重于一切啊!

“第二次翻越雪山的时候,我们还穿着单薄的衣裳。首长说要给大家准备御寒的衣服,我们都很奇怪,方圆几百里都没有人烟,哪里去找衣服呢?过了两天,首长给我们带来两箩筐辣椒,原来这辣椒就是御寒的‘衣服’。战士们每人分到两个,身强力壮的还把自己的辣椒让给别人。过雪山时,战士们冷得实在受不了,就拿出揣在身上的辣椒,咬一口,顶着风雪继续前进。

“长征中的生活异常艰苦,大家还都争先恐后往前走,谁也不愿意落下。草地里、雪山下,走在前面的队伍会偶遇疲惫的野牦牛,他们抓住牦牛宰杀后可以吃上一顿肉。走在后面的就只有吃剩下的牛皮、牛脑壳了。印象最深的是煮牛皮吃,要把又韧又硬的牛皮做成能吃的东西,首先要捡一堆柴火,把牛皮架在柴火上烧。烧掉牛毛以后,再放到水里泡涨,然后用刀子刮掉皮上面的黑痂,最后放到锅里煮,煮好了,拿刀子割开,一人分一小块。对饥饿到极点的战士来说,这就是比金银都宝贵的救命食物!”

杨焕炳还记得参加抗日战争刚到太行山区的时侯,战士们没吃没喝,担心没有力气对付日本鬼子的扫荡。来到一个村庄,饥饿难耐的他们发现了几棵树上还有树叶可以充饥。正在他们来到树下要采树叶时,一群村里的乡亲正瞪着期盼和乞求的眼睛看着他们和树。他们明白了,这树叶也是当地百姓的“粮食”。

不能跟百姓争“粮食”啊!就在这时,部队传下“禁令”:“树叶留给老百姓,战士们另想办法。”听到这样的命令,乡亲们感动了,他们苦苦请求:“让战士们先吃。如果战士们不吃,我们也不吃了!”尽管过去了几十年,杨焕炳一想起这件事,还感慨万千:“我们为啥能胜利?因为共产党得民心啊!”

新中国诞生之时,杨焕炳脱下军装,转业到太原西山矿务局任科长;1953年至1984年任西山石膏矿工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1984年,他从西山石膏矿离休。

离休后的杨炳焕并没有闲下来,他在所居住的宿舍院里开辟了一片荒地种菜。没有水浇地,就自己去挑,浇一次水要来回挑十几担,连小伙子都做不到。那片菜地每年种出的白菜、萝卜、西红柿、茄子,足够全家人从夏天吃到冬天。

时间进入世纪之交,杨焕炳已80高龄,却继续在为党的事业贡献余热——欣然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聘请,以太原市万柏林地区党校、行政学校校外辅导员身份,在近20年中,奔赴七八十个单位,为这些单位的党员干部和青年职工讲述长征历史和战争年代的故事。还曾被邀请和战友徐元保一起,给太原市县处级以上干部讲过革命传统教育课。

从战争风雨中走过来的人特别容易满足,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安稳日子。杨焕炳经历过太多战友牺牲在身边,见过太多百姓的生离死别,所以他时常对自己说:“能活着就已经很好了,还要求什么呢?”他告诫孩子们:不要贪图名利,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

“父亲确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这句话道出了儿女们对父亲经历、言行的敬佩和受其影响,表明他们意识到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实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老红军的离休待遇并不差,但在生活中,杨焕炳一直十分俭朴,衣服总是缝缝补补,舍不得换新的,他常说:“打仗的时候,冬天连棉衣都没有。现在已经穿得这么好了,还图什么呢?”吃饭的时候,如果发现锅里有米没舀干净,老人一定不让把锅直接洗了,也不让用勺子去刮,而是要用一点儿开水把锅里的米粒冲到碗里,然后喝下去。

改革开放进行到企业改制时,杨炳焕的三个儿子全都下了岗,他不愿意麻烦领导和政府,对孩子们说:“凡事都要靠自己去解决!”有人问他的儿女:“对这样的父亲有怨言吗?”儿女们都说“没有!”因为他们兄妹几个都知道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并且为此感到骄傲。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做人是父亲对他们唯一的要求。

有人问杨焕炳老人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他说他最想说的就是感谢党和政府给予他的美好生活,他“对所拥有的一切都感到知足!”
 

李云飞 据中部网《杨焕炳:许多战友长眠在了雪山上》、思丝史驿站《100岁老红军杨焕炳回忆爬雪山》、中国军网记者杨帆《杨焕炳:一讲起长征的故事就会忘记年龄》等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