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扶贫惠民生致富焕新貌

2012/04/13  浏览量:   作者:巴中市老促会  

图为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蔬菜大棚业主毛明雄今年的红萝卜喜获丰收

    一楼一底,粉墙黛瓦。一幢幢具有川东民居风格的“巴山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在红花绿树的映衬下,宛若一幅绝美的田园诗画,勾画出巴中农民美好的生活画卷。“这些都是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后带来的新变化,现在老百姓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通江县兴隆乡玛瑙村支部书记吴才章自豪地说。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实施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按照“统筹规划、民生优先,整合项目、聚合资金,创新机制、突出效益”的总体思路,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解“四难”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强力推进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区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社会事业、新村面貌、农民收入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近日,记者随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和扶贫部门深入全市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成效
  农民腰包鼓了,腰板硬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2007年以来,我市三县一区先后实施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实施贫困革命老区整村推进试点项目”、“巴中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三个项目,规划总投资101998万元,项目覆盖24个乡镇、87个村、563个社、2.88万户、11.29万人。截至目前,三个项目共完成投资102700万元。连片扶贫开发的惠民春风,让这些散落在大山深处的村村寨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实施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中,针对区位劣势及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瓶颈制约,着力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5年来,项目区交通建设投入超过2亿元,新修改建公路957公里,群众出行难、运输难得到较好解决。水利建设投入达1.6亿元,累计解决9万余人饮水困难,饮水不安全和生产用水问题基本解决。电力建设共投入4200万元,改造电网397公里,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农户家用电器拥有量大幅增加。项目区整理土地7.4万亩,流转土地3.7万亩,新增耕地1.1万亩,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5万亩,农民土地收益明显增加。
  产业培育初具规模。项目实施中,我市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项目区已初步建成空山—两河口2万亩马铃薯、干果产业带,兴隆—瓦室—烟溪—文胜—沙溪5万亩茶叶产业带,青木—恩阳—九镇—上八庙—渔溪2万亩种养产业带,特色产业覆盖农户19000余户、66000余人,农民增收得到了有效保障。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项目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新(改)建学校51所、卫生室62个、村务活动室68个、农家书屋52个,并配备完善了相关设施设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12万人次;光纤电视通村率达100%;小学入学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达96%。
  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将农户风貌塑造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扶贫、产业发展布局相结合,全面推进农房改造和村民聚居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区共完成农户风貌塑造4531户,改厨6373户、改厕6439户、改圈78919平方米,建院坝4496户、建沼气池13292口、建村民聚居点44个,群众的生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农户人均纯收入仅1820元,项目实施后农户人均纯收入4880元,5年间收入增加了3060元,年均增长21.8%,比全市年均增长速度高出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6.5个百分点。城乡差距逐渐缩小,老区脱贫致富和“统筹城乡、加快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速。
   经验
  从“只输血、不造血”变为“既输血、又造血”
  我市的实践证明,实施连片扶贫开发是一种成功的综合式的扶贫模式,具有规划的系统性、建设的全域性、投入的整合性、发展的持续性,由“只输血、不造血”变为“既输血、又造血”,有效改变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局面,成为连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
  坚持“全民参与、民主决策”的运作机制,使集智聚力成为巴中连片扶贫开发的主流。在开展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在“一事一议”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四会一书一公告”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全民参与、民主决策”,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式扶贫向群众参与式扶贫的转变,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高效有序推进。
  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建设机制,使积聚增效成为巴中连片扶贫开发的主题。通过整合领导力量、整合土地资源、整合项目资金,大大提升了各类资金的积聚效应,促进了扶贫开发的整体推进。
  坚持“规范操作、全程监督”的监管机制,使公开透明成为巴中连片扶贫开发的主线。在实施过程中,严格加强项目责任监管,加强项目质量监管,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加强项目过程监管,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公开透明。
  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发展机制,使培育产业成为巴中连片扶贫开发的主调。把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作为重要的扶贫举措,立足绿色、生态优势,结合园区和基地建设,切实引导和支持群众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扶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着力推进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努力增强贫困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
  坚持“灵活方式、注重长远”的管护机制,使当地群众成为巴中连片扶贫开发的主角。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自治管护、协会管护、承包管护等长效管护机制,改变了过去扶贫工作中“人走茶变味”的现象,让扶贫成果长期惠及当地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