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浏览量:
近期,西华师范大学驻阆中市田公社区驻村工作队坚持“走出去学经验、引进来促发展”,通过高频次跨区域交流互鉴,构建起”产业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乡村振兴协作网络。从邀请兄弟工作队“问诊把脉”到主动奔赴先进村“取经问道”,一系列务实举措为田公社区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4月10日,田公社区迎来首批“问诊团”——四川省政协驻五龙村、四川航空驻金鼎村驻村工作队一行,聚焦“特色农业 + 科技赋能”展开深度考察。在钟山村佘家沟李子产业园,百年李树与标准化种植技术碰撞出发展火花,占地千亩的园区内,200余棵百年李树通过改良种植技术,年产量达80万斤,2023年西华师大援建的 30万元产业路打通运输瓶颈,带动产值突破300万元。“党支部 + 合作社+农户”机制让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电商渠道更让 “佘家沟” 品牌辐射南充全域。
在玉清村油菜套种羊肚菌基地,“冬闲田”变身“聚宝盆”的实践引发热议。四川田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高校科研+企业技术+农户参与”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升40%,亩均收益达8000元,12场专题培训覆盖200余农户,32户脱贫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是阆中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联系点。考察团盛赞田公社区 “小而精、特而强” 的产业定位,认为其为丘陵地区农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样本。驻村第一书记莫征宇表示,社区正规划羊肚菌深加工项目,依托《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政策,着力构建“产学研销”全链条。
4月23日,田公社区工作队角色转换,以“学生”身份开启首次外出考察,走进四川航空帮扶的洪山镇金鼎村,解锁“光伏+农业”立体发展密码。1320 亩光伏产业园曾是闲置林地,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流转后,不仅让农户年获每亩500元租金,更创造了光伏板安装、维护等就业岗位,形成“土地租金+务工薪金+集体股金”的“三金”增收机制。
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小田改大田、坡地改梯田、旱地改水田”的“三改”工程令碎片化耕地变身集中连片的智慧农田,配套的灌溉系统与监测设备助力“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生态模式落地,粮食亩产提升20%,亩均综合收益突破5000元。四川航空驻村队长王强分享的“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复合经济模式,为田公社区破解土地资源瓶颈提供了新思路。
5月14日,在384千伏安规模的光伏产业基地,稳定的日发电量(1700-2000度)带来月均5000元集体收入,而“3+3+4”收益分配模式(百分之30公益事业、百分之30困难救助、百分之40股民分红)兼顾集体发展与民生保障,成为讨论热点。
占地400亩的五龙爱心农场则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多元可能,火龙果、葡萄等特色种植亩产3000斤,年产值1.5万元,60个就业岗位中12个定向帮扶脱贫户,年助村集体增收10万元。“产业规划要算好生态账与经济账,资源整合需打通政府+企业+农户全链条”。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三次跨区域交流串联起阆中乡村振兴的“黄金三角”。数据显示,田公社区通过系列活动已收集产业规划、收益分配、科技赋能等方面建议20余条,与3支工作队达成资源共享协议4项,为2025年集体收入稳定增收目标奠定基础。
随着“科技赋能、融合发展”的引擎持续发力,西华师范大学田公社区驻村工作队正以开放姿态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画卷。这场始于“走出去、引进来”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嘉陵江畔书写着跨部门协作、跨区域联动的创新篇章。
(阆中市老促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