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2022/11/07  浏览量:   作者: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老促会   

近年来,革命老区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按照“五个振兴”要求,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省农业农村改革十大典型案例。

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四川巴州

一、主要做法

---强领导抓振兴衔接。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高质量通过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成立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了《巴州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八条措施》《巴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考评激励办法》《巴州区扎实做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压实第一责任,确保了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筑根基抓产业发展。按照“优农业、强工业、活商贸、兴文旅”产业思路,特色农业初见规模,新栽植中药材1.9万亩,发展有机果蔬5200亩、茶叶5100亩,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跨级晋升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实施智能制造、正大防水等工业项目14个,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7家、小微企业12家;文旅康养产业有序发展,天马山森林康养基地等6个文旅项目加快推进,实现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双增长。

巴州区苏山村农业产业园

---树新风抓乡风文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巴人先锋的示范标杆作用,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和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全面推行依法治村,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辅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改变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完善配套措施,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室、晏阳初讲堂各390多个,建村史馆16个,建群众业余宣传文艺队伍290个,开展政策及红色教育宣讲1200场次,送科技、文化、医疗下乡150场次。

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文旅新村

---强治理抓生态建设。以《乡村建设行动方案》为指南,推进产居融合建设,建立宜居乡村长效机制,出台《聚居点管理办法》和《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办法》;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示范村建设;探索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村收、镇运、区处理”城乡生活垃圾三级收转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达到70.4%人;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大山水林田系统保护力度。建成省级“百镇建设试点镇”5个、省级“特色小镇”1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场镇3个、省级卫生场镇12个,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32个,建成美丽幸福新村50个。巴州区入列“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示范县(区)”。

巴州区三江水乡

---强基础抓组织振兴。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调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强化对基层干部、党员的培训教育。撤换调整不称职、不胜任村党支部书记121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6.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37.5%。35岁以下乡镇领导干部占比41.1%,涉农专业领导干部由9人增加至23人;99个部门挂联145个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45名,驻村工作队员282名,挂包干部11249名。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出台乡贤能人回引“九条措施”,定向招引175名高层次专技人才服务乡村,回引3215名能人兴办经济实体;着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技能型实用人才;对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优秀人才,优先选拔使用;培育引导有头脑、善管理的生产经营型人才为村集体经济带头人。积极推行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

二、特色亮点

(一)突出“三个”转变,抓有效衔接促振兴

2019年10月,农业农村部批准巴州区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试点,探索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良性互动格局。

聚焦产业衔接,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探索产业扶持周转基金由特惠制向普惠制转变,支持农户发展“五小庭院经济”;出台《村级产业发展指导员选聘办法》,分类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行“大园区+多业主+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等发展模式,实现小业主、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融合。

聚焦生态衔接,推动“生态扶贫”向“生态宜居”转变。推进产居融合建设,推行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探索“产、景、村”融合发展;推进村级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住房宜居、产居相融;建立宜居乡村长效机制,出台《聚居点管理办法》和《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办法》,建立“财政补贴、乡村自筹、受益付费、社会支持”的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集“组织、责任、管护、运行、保障”于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盘活用好闲置宅基地,探索货币安置有偿退出、农户自主开发利用、入股联合经营、使用权流转租赁4种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

聚焦组织衔接,推动“党建扶贫”向“组织振兴”转变。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将设农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加快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打破村别、户籍、居住地限制,拓宽村支部书记选拔范围,选派“五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实现工作队伍有效衔接;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新型社区,优化乡村治理区域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构建“三治融合”善治体系、引导“多元参与”协同共治,全面构建以村党组织为引领、三治为骨架、N个自治组织为基础的“1+3+N” 乡村治理体系;全区村支部书记、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93%。

文化下乡演出

(二)探索“三大”模式,抓集体经济促振兴

1.三方互动产业发展模式。抢抓全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重要机遇,立足“秦巴山区天然药库”的资源禀赋,精心建设巴州区枳壳现代农业园区,2019年入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序列,2020年获得省三星级认定,2021年获得省五星级认定。园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基础配套,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业态,同步推进基础治理,园区品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园区覆盖4个乡镇32个村,计划总投资9亿元,规划面积2.8万亩。目前已集中连片建成以枳壳为主导品种的园区1.8万亩,实现中药材总产值5.7亿元。荣获全国振兴中医中药事业突出贡献奖、四川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20年8月作为全省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会现场参观点位获得时任省委书记的充分肯定及与会人员的好评,同时迎来了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个国家部门以及22个省份的100余名领导和专家实地考察指导。

2.“五联五化”乡村治理模式。近年来,积极探索“五联五化”治理模式。大和乡界牌村位于巴(州)通(江)交界处,系四川省传统村落,2018年与通江县杨柏镇沙泥坪村跨区县组建中共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沙迴坪联合委员会。现辖13个村民小组1417户4436人。

组织联建,治理资源一体化。择优选配联合党委班子成员,有效增强联合党委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行跨区域集中统一管理,实现政令畅通、高效治理。

矛盾联调,治理手段多元化。以“法律七进”为主抓手,引导农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形成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组建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说事会、乡贤议事会等“四会”,统筹新乡贤、老干部、志愿者参与矛盾协调,实现无缝对接。

风险联控,治理体系协同化。坚持“监控技防、企业协防、农户联防”于一体,协同参与社会治理。大力推动“雪亮工程”“慧眼工程”接入和运用,鼓励群众联防联控、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村风联育,治理方式融合化。大力传承和弘扬“重信守诺、重教传家、重耕守本、重德立行”的“四重”精神,创新“守法示范榜”“致富光荣榜”“志愿服务榜”“和睦孝善榜”的“村风四榜”评比模式,围绕评作风正党风、评孝道树家风、评公德纯民风、评贡献浓乡风的方式,引导群众处处立行、人人弘德、事事依法。

产业联营,治理成果显性化。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多元增加村民和集体经济收入,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打牢物质基础,积极推动农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立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一目标,让村民有租金、股金、薪金收入,实现了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余万元。

3.“四强化四坚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光辉镇地处巴州区城郊结合部,党委政府按照“绿色工业发展示范区”和“巴城文旅商贸发展示范片”的发展布局,立足“一镇两地”发展定位。确定了“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总体谋划推动;强化基层带领,坚持分村研判转化;强化多元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强化制度管理,坚持月评季考见效”壮大村集体模式。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发展思路,采取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分片划分出以工业、农业、商贸服务业为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逐步探索出适合光辉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基金运作型、土地入股型、产业带动型”六种类型,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可持续发展。

和美乡风“坝坝宴”

巴州区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通过积极探索和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关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存在骨干产业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和短板,在今后的工作中,巴州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执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法律和政策,进一步发扬红军精神,不断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而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