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年守护红军墓

——记诚实守信的“四川好人”杨兴海

2022/04/21  浏览量:     

  为了一个约定,从爷爷、老爹到杨兴海一家三代人,守护以数字为墓志铭的12座红军墓的故事,在四川省汉源县广为传颂。

  事情还得从86年前讲起。

  1935年5月29日,红军一军团所属六连140名战士,奉令攻占了汉源县境内的飞越岭。当天下午,红军战士乘胜追击,又攻占了汉源县的宜东镇。宜东一战,牺牲了12名红军战士。

  两天后的一个晚上,杨兴海的祖父杨文福正在睡梦中,突然被屋外一阵“咚咚咚”的敲门声吵醒。杨文福打开房门,交谈得知深夜造访者是红军。那年,杨文福才17岁。当时,他内心有些慌乱!因为民间流传着“红毛子”吃人的传言。事实却恰恰相反,站在杨文福面前的30多名红军战士,大多20岁左右,身上虽然还沾着血迹,但是一个个面带着笑容,充满了和善。

  带队的将领告诉杨文福,听说他是石匠,便一路寻了来,想麻烦他找个隐蔽的地方帮忙埋葬战友,他们就是攻打坭头牺牲了的红军。在交谈中,杨文福了解到红军是帮助穷人的,他一口答应了。

  杨文福连夜带着红军,在山上找到一处隐蔽的地块,确定下埋葬牺牲战士的位置后,又返回到杨文福家中。红军将领对杨文福说,为了牺牲战友的坟茔不被敌人搜查发现,也怕连累到他,石碑上就不留牺牲战友姓名,只刻数字。

  杨文福找出家里存下的石料,凑齐了12块石碑,并从“一号”刻到“十二号”,再次同那些红军将士一起将12块刻好数字的石碑,带到墓地在每座坟前立下。举行过脱帽、鞠躬和默哀礼,那位红军将领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下了12座坟墓的大致情况。

  临走前,红军将领紧紧握着杨文福的手,再三表示感谢,并恳请他一定要保密,千万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等到以后历史转变了,会有人找寻过来。仅仅相处了一个晚上,杨文福真正认识了“红军”,他点头应承了下来。

  红军将士离开不久,国民党军队就到村子里搜查红军足迹,杨文福牢记那位红军将领嘱咐,对帮忙埋葬牺牲红军战士这件事情只字未提。好在那个年代少有人去坟山,虽然凭空冒出12座刻有数字的坟墓,也没有引起其他村民注意,人生地不熟的国民党军队更是没有发现这些特征显著的坟墓。半个月过后,国民党军队搜查未果离开村子,担惊受怕的杨文福总算放松下来。

  后来,杨文福在村里继续靠着石匠手艺娶妻生子、养活一家,关于坟山上那12座刻有数字坟墓的往事,依旧是严守秘密,就连自己的妻儿也毫不知情。到了每年的清明深夜,红军战士坟前都会有一个身影在烧纸钱,那个人就是杨文福。

  1950年,汉源县解放。在举镇同庆的热闹欢乐氛围中,杨文福站在村里的山头上望了很久,没有等到熟悉的红军身影归来,内心不免有些落寞。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杨文福一家分到了三亩多的土地。为了继续履行自己答应红军的承诺,杨文福竟要了12座坟这块荒冢地,那可是村民们都嫌弃的撂荒地呀!只有他心里清楚,这是为了更好守护那些红军墓。

  已经是新中国了,杨文福趁着分地这个时机,向妻子讲了15年前那个夜晚发生的往事。妻子听后,这才体会到了丈夫的用心良苦。杨文福还叮嘱,红军墓周围不要种植农作物,不能打扰到埋葬在那里的红军英魂。以后每年清明,妻子还会陪着他到红军墓前烧上几沓纸钱。

  1972年,听说解放军的部队要经过宜东镇,杨文福兴奋地跑上街去,可惜还是没有找到当年的那些熟悉面孔。尽管没有等来那些红军将士,杨文福还是依旧经常会去红军墓前,同长眠于此的红军战士说说话、叙叙旧,每年清明还是会带着家人前去点几炷香、烧几沓纸。

  上世纪90年代,听村里人说有外乡人在红军墓前祭扫,年过六旬的杨文福马上喊上儿子赶了过去,却是只见香蜡纸钱不见人。杨文福隐隐感觉到,自己再也等不到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了。

  1986年,守护12座红军墓大半辈子的杨文福去世。离世前,他叮嘱家人把他安葬在距红军墓不远的地方,继续履行和红军的约定。

  由于从小深受父亲的教诲和熏陶,杨兴海的父亲杨国友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了第二代红军墓守护者。为了完成父亲生前的心愿,杨国友一边像父亲一样坚持每年扫墓、祭祀,一边不忘四处打听当年那支红军队伍的消息,但依旧还是没有半点音讯。

  前些年,杨国友也带着遗憾去世了,像父亲一样,他也被埋葬在红军墓旁边,陪着长眠于此将近百年的红军战士,继续履行着那份历久弥坚的承诺,等待着当年离开的那些红军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杨兴海说,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从小就敬仰革命先烈,尤其和看着自己长大的十二位红军英烈有着深厚的感情。“爷爷和父亲为我树立起了榜样,我还是会像他们一样,经常前去看望红军英烈,向他们讲述我们后人今天的繁华盛世,享受的幸福生活。”
 


 

   四川省汉源县老促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