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口镇三举措助推“三农”上台阶

2022/04/02  浏览量:     

  三月,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的两河口镇,冰雪正渐次消融,但料峭的春寒却挡不住农人辛勤劳作的脚步。

  整田、育苗、施肥……沐浴明媚的春光,当下两河口镇的田间地头,只见村民们抢抓气温回暖的有利时机,正有序地开展春耕备耕等农事活动。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今年以来,两河口镇早安排、早谋划,围绕巩固脱贫成果、农业产业高效发展、“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等重点工作精准用力、持续发力,狠抓“三农”工作。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为持续巩固好脱贫成果,两河口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四个到位”的要求,加强对4个脱贫村第一书记、4个其它村(社)帮扶联络员的管理,切实保障帮扶力量不削弱、不掉队。

  “我们充分用活77个公益性岗位,保障脱贫劳动力就业稳定,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此外,两河口镇还积极开发护林员、清洁员、网格员等公益性岗位,多渠道为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夯实乡振兴基石。

  同时,两河口镇建立健全了线上线下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和核查机制,联合帮扶部门力量,对全镇549户1683人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监测风险户以及全镇的低保户、特困供养户、突发意外户等“七类重点人群”进行全覆盖排查,确保出现问题早发现、早帮扶。

  “今年准备去哪里打工?”“出门前多关注目的地疫情防控情况。”连日来,老林村第一书记、广元市农业局干部李林忙着走家串户,摸排脱贫户今年外出务工的情况。

  李林介绍,在核实脱贫户外出务工地点、务工时间以及务工需求的同时,将实事求是地对不同务工需求制定相关帮扶措施,并积极争取政策保障,确保脱贫户就业务工稳定,脱贫成效稳固。
 

  高效推进产业发展稳步实现助农增收


 

  翻地、起垄、覆膜,3月10日一大早,两河口镇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万平便带领20多名群众在蔬菜基地里忙活开来。“等一场春雨下透,就可以把大棚里育好的甘蓝苗移栽出来了。”蔡万平介绍,今年,合作社计划种甘蓝600余亩、辣椒400余亩、茄子等100余亩。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据了解,平均海拔1580米两河口镇,具有种植高山露地蔬菜的独特优势。今年,两河口镇规划发展甘蓝、辣椒为主的高山露地蔬菜1.2万余亩,配套适度规模发展花椒、草莓、冷水鱼等多种特色优势产业,力促形成“镇有产业链、村有产业园、户用致富路”的产业格局。

  而笋用竹,则是两河口镇的又一个特色产业。去年以来,该镇通过抚育改造、扩面栽植、林下经济标准化发展、专合社培育、产业初加工及专家工作站建设等诸多项目的实施,大尖山村3万亩笋用竹产业基地已全面建成。

  “配套建设竹林观光步游道3公里,新栽植了10多个竹品种。”大尖山村支部书记介绍,基地核心区还将试点种植竹荪、球盖菇等林下经济品种10余亩,预计可带动周边群众300余人在园区务工。2021年4月,笋用竹产业基地已被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四川省竹产业基地,两河口镇已成功申报省级竹林小镇,镇内精品民宿瑞竹苑被评为省级竹林人家。
 

  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再推美丽乡村上档升级


 

  “两项改革”实施后,两河口镇共有8个村(社区),整合后有闲置村级阵地3个。

  为进一步利用好闲置资产,两河口镇严格按照对撤并村组“基础设施建设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务不降低”的要求,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分别将原何家村村委会作为两河口镇—陕西巴山镇川陕党建共建共治党支部活动阵地、原杨家村村委会作为竹笋初加工基地、原大沟村村委会作为松籽初加工站,切实提升村(居)委会服务水平和能力,增加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阵地作用。
 


 

  两河口镇原杨家村、成龙村合并为大尖山村后,村“两委”积极争取资金,打通了原杨家村、成龙村之间的一条1.2公里长的断头路。目前,该段道路已硬化完毕,下一步,村“两委”还计划对1.6公里长的3.5宽道路进行加宽,让群众安全出行。

  “以前两村群众相互走动,要多走4、5公里的路、一个多小时。”打通的是断头路、联通的是群众心、通达的是民情民意,合并后的大尖山村群众都乐呵呵地表示,“不仅出行更方便了,群众的心也更近了,对发展产业也更有信心了。”

  据了解,“两项改革”后,两河口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共打通“断头路”10余公里,对旅游环线道路进行全面提档升级,高山蔬菜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得到了提升,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老百姓也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红利。
 

  (广元市朝天区老促会 兰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