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保宁村:因商而兴 因镇而旺

2021/08/10  浏览量:     

  位于四川阆中古城城东65公里的千佛镇小保宁村,风光旖旎,历史遗迹众多。2017年3月,该村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今年又被列为四川省百强镇。如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小保宁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8月7日,笔者走进小保宁村进行了探访。

  因商而兴  历史悠久遗存众多

  千佛场镇所在的小保宁村,被构溪河像个“U”字迂曲环绕着,因酷似保宁府(今阆中)山围四面、水绕三方的地形格局而得名。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英国殖民者来到千佛场传教,修建了福音堂,这里一时间成为阆中、巴中、仪陇等地的物资集散中心。得益于该地是阆中至巴中的必经之路,随着经济的日趋发展,来自石滩、金子、西山等毗邻场镇的商人纷纷来此经商,时至今日,小保宁村皆是远近闻名的商贸集聚地。

  商人集聚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位于千佛场镇龙泉古街中段的蒋家大院,曾为走南闯北客商的喝茶之处。其地下小天井室为商人经商所在之地,主要用于煮丝,楼上居室用于洽谈生意,是清朝中叶当地赫赫有名的蒋家茶馆。大院造型为木架编壁结构,屋脊上有双龙戏珠,木板楼上有小天井,是当地现存唯一完好的大院。

  目前,包括蒋家大院在内,当地还保留着多处极具观赏价值的历史遗存。唐德宗年间,洛王李直贬官至巴蜀,洛王向佛,故在千佛场南侧构溪河畔悬崖上构造佛像千余尊,顾名千佛岩。历代又陆续建造了财神庙、七星楼、观音阁、关帝庙、钟楼、小保宁书院等风景名胜古迹。这些韵味独特、各具风格的历史遗存不仅折射出昔日历史文化的辉煌,更见证了小保宁村曾经在民间商业上的地位。

  “享有阆苑小保宁之美誉的小保宁村,不仅选址与阆中古城的风水格局深度契合,就连建筑风格也与古城如出一辙,体现了川北民居建筑的鲜明特征,显示出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千佛镇社区居委会主任岳启海介绍,该村传统民居沿龙泉古街集中分布,其房屋大多是二进或三进结构的小四合院木结构穿斗、双檩双挂、木柱檩梁、青瓦屋面,以二层居多,通过竹蔑土夹墙制作墙身,而门面一般是能够拆卸的木板门,并且有木质的骑门柜台伸向外面,具备经商售货的功能。同时,这些建筑用料粗壮,精工搭建,房檐、斗拱、照壁等物件除了造型逼真外,雕刻行云流水,构思更显奇特。

  十年发展  小城镇建设雏形显

  站在地势较高的国道347线九节梁段放眼望去,千佛场镇所在的小保宁村景致尽收眼底,青山环抱,绿水围绕,一栋栋白色小洋楼临河而建,错落有致,山水田园生态小城镇雏形初具。

  闲暇之余,71岁的原千佛镇退休干部岳启海总爱顺着宽阔平坦的千(佛)金(子)路散步休闲,一路行来,思绪不断。作为场镇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里发展的点滴,他如数家珍。

  “2007年,千佛场镇建设开始起步。”岳启海介绍。彼时,受益于入选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所带来的政策资金扶持,让场镇所在地的小保宁村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2007年,场镇第一条商贸街建成,原本商业氛围浓郁的千佛镇业态分布更为科学。到了2010年,祥和苑广场及商业小区的开工建设,则为场镇人口的迅速集聚打下了基础。“整个小区由从广安招引来的房产企业承建,规划建筑面积达到了1.6万平方米,听说要建设商业小区,老百姓都表示支持。”当年的场景,原来负责征地拆迁工作的岳启海记忆犹新。

  两年多的时间,小区全面建成对外出售,引发群众抢购热潮。“除本镇居民购买外,邻近乡镇的部分群众也选择到此购买房屋落户,房屋很快销售一空。”岳启海回忆说。

  鉴于祥和苑广场及商业小区开发的成功经验,随后的几年里,陆续又有几个商业小区开工建设,由此也带来了道路延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农田变街道,高楼鳞次栉比,人口集聚,场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07年时,千佛场镇的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到2020年时,已激增至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量也由10年前的1500人,增长至7000余人。

  而伴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场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商业的兴盛,也给小保宁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契机。“老百姓种植养殖的农产品,由最初的自给自足到拿到城镇出售,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高。”岳启海介绍。

  数据是发展最好的诠释,2008年时,小保宁村群众依托蔬菜、生猪等传统产业,人均年收入达4000元。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依托种植猕猴桃、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经商等渠道,2020年时小保宁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已达20000余元,12年时间翻了4倍。

  产业兴村  向着生态宜居目标迈进

  在千佛镇政府的会议室里,一幅巨大的场镇全貌图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图画上面,“秦巴山区最具品味的山水田园生态小城镇”字样格外醒目。

  小保宁村位于构溪河的上游,青山绿水,环境优美。近年来,镇、村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着眼长远建机制,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工程,完成了辖区扬尘治理和落后产能升级淘汰,推进了镇村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提升,力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效益和谐统一。

  围绕“秦巴山区最具品味的山水田园生态小城镇”目标,自2014年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该镇在产业布局上始终秉承“绿色、生态”的理念,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坚持走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之路。

  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中旬,便是千佛竹根生姜成熟上市的季节,产业园区层层叠叠的坡地里,处处呈现出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姜在千佛全镇全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亩以上,产值超过1亿元,仅此一项,便可为姜农带来人均约2000元的收入。

  “千佛生姜的产量和效益,也为我们赢得了‘川北生姜第一镇’的美誉。”据该镇党委书记陈青松介绍,为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打造特色品牌,近年来,该镇成功完成了“千佛竹根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认证工作,此外,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千佛竹根姜”“千佛泡菜”“千佛窖酒”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广,年销售量保持高速增长。

  在此基础上,该镇还在扶持培育市场主体方面做足了文章,一批大型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增强了群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帮助大家解除了销售的后顾之忧。

  包括生姜在内,果药、生猪、山桐子四大产业共同构建了四个亿元产业带,给镇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收益的同时,也引领着大家在产业致富的道路走上阔步前行。

  “生活舒适、环境舒心,和城里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对于岳启海等千佛镇和小保宁村的老百姓来说,未来更值得期待。


 小保宁村景致尽收眼底
 

  四川省阆中市老促会  莫子君  杨膳宁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