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逾2800万农村人口喝上干净水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2017/10/23  浏览量:     

  亮点

  10月,秦巴山区迎来丰收季节。

  6日上午,巴中市恩阳区凤舞乡三岔村村委会热火朝天。村民们一边合计今年水稻的收成,一边拿着水利工程产权证、初始水权证“分红”。五年时间过去,三岔村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田里的水稻不愁灌溉,甚至自家的山平塘、蓄水池里流出的水成了商品,可以卖钱。

  去年初,南江县、巴州区、恩阳区被列为全国全省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试点的核心内容,一是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农业用水权交易。以改革促发展,省水利厅厅长胡云说,五年来,四川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便是通过改革,夯实农田水利基础,为四川农业保驾护航。□本报记者王成栋

  a

  投资创历史之最 有效灌面已接近四个都江堰灌区

  五年前,三岔村村民每天吃水,需要走上一两公里,从山涧里取水。赶上旱季或者干旱年份,背水的路程还要更远。

  “有的家庭劳动力少,都不敢出门打工,怕走了家里头没水吃。”谈起那时的窘境,村民刘文军说,他自己就曾因为背水摔伤,在床上躺了半个月。

  这种情况,在2015年开始发生转变。这一年,三岔村被纳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范围。当年从春天到夏天,三口深水井和两处取水口,以及一座自来水处理站、五千米水管全部就位,村里人告别了祖祖辈辈的“背水之战”。

  五年时间,四川累计有2237.19万农村居民和260.48万农村师生喝上放心水。同时,345.4万农村人口被饮水安全巩固工程覆盖。至今年三季度末,全省实现集中供水率、普及率、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全部达标。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四川水利最大的民生工程。针对四川工程性缺水为主的现实情况,五年间,四川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32万余处,形成蓄引提水攀升至313亿立方米,相当于313座大型水库。除为农村人口与师生提供生活用水外,过去五年内,全省新增灌面1000万亩左右,全面完成“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有效灌面恢复至4220万亩,接近四个都江堰灌区大小。

  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五年来,全省完成农村水利投资551.7亿元,创历史之最,“我们的投资是按照各地需求,遵循着‘民生优先’的原则,划拨项目和资金。”他解释,民生优先,就是优先保障农户喝上放心水,“因为吃水问题是基本的民生需求之一”。

   b

  节水灌面超2000万亩 贫困县项目区粮食收入“双增”

  投入总额创新高可喜,但更让人兴奋的,是五年间,全省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共125.5亿元。

  “这改变了四川农田水利单靠政府投入的格局。”前述负责人介绍,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社会资本主要投向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节水灌溉方面”。也因此,五年来,全省共计新增节水灌面2459万亩。

  节水灌面扩域,首先带来用水效率的提升。统计显示,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1年的0.422提高到目前的0.446。“效率提升了。”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得益于用水效率提升,目前全省农业用水比重在全社会用水总量中比重呈下降趋势。

  节水灌溉的第二个直接作用是,改善了水环境和水生态。监测发现,在攀西地区,进行节水灌溉的79万亩农田、果园中,农业面源污染同比下降30%以上,土壤板结、水土流失等漫灌副作用明显缓解。

  除开节水灌面的攀升,过去五年,农田水利建设的另一个突破在扶贫上。

  “农业产业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之一,水利是农业的基础,作用不言而喻。”前述负责人介绍,2015年以来,全省88个贫困县实现新增有效灌面44万亩,建成节水灌面40万亩。此外,借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省共建成农业综合示范区692个,面积1360万亩。统计表明,项目区平均每年粮食增产4.45亿公斤,带动农民户均增收400元。

   c

  水价靠市场,管理靠农户 20县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三岔村分红,源于去年初开始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及农业用水权改革。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及农业用水权改革的思路是,确定每块农田用水定额、各小型水利工程的水权归属(初始水权)。定额内收取基础水价,定额外用水,按超额价格收。同时农户也可将节约的定额内水量或自家水塘里的水,以水权的方式交易。

  但三岔村的村民们都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2014年发的“小本本”尤为重要。这个“小本本”,是水利工程产权证。“没得它,说不清楚山平塘里的水是哪家的。”

  过去五年,四川农水系统最大的改革,就是完成了全省100余万处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这也是全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向前的基础和保证。

  自2016年初,全省完成水利工程确权颁证后,全省已有20个县(市、区)铺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及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这项改革近期有望在全省推开。而在工程产权的处置方面,全省累计在22个县启动实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目前,22个县均已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至今年三季度,22个县已通过抵押贷款、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完成工程产权交易流转19.5万处,流转资金1.1亿元。

  通过改革,水利水务部门担子轻了。五年来,全省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5036个。目前,各地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灌面1596万亩,占全省有效灌面40%。

  “现在,四川基本上形成了农田水利工程‘谁受益、谁管护、谁负责’管理运营模式。”省农水局透露,改革之所以进展极快,主要原因是四川逐步建立起针对各地的农田水利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各地项目竞争立项和资金安排的重要参照因素,“就是要鼓励各地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