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四川省南江县完成中办发[2015]64号文件落实情况年度自查评估工作

2017/06/27  浏览量:   作者:李祥俊 张才林  

  老区南江县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5]64号)的要求,组织两个调研组深入16个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进行分析研判,完成了自查评估工作。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中办发[2015]64号文件下发后,县委召开常委会,专题学习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听取县老促会《关于南江县贯彻中办发[2015]64号文件的建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县政府责成县发改局将相关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每季度听取一次落实情况汇报,有力推动了党和国家关于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从总体情况看,南江县2016年贯彻落实中办发[2015]64号文件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工作扎实,成效明显。

   (一)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破解革命老区发展“瓶颈”制约的首要任务。一年来,我县在改善基础设施上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一是交通建设取得新成效。南江通用机场纳入全省通用机场建设规划,目前正在开展场址论证报告编制等相关前期工作。巴陕高速完成米仓山隧道掘进9公里,占隧道总工程量的70%。全面完成台上至元潭公路改造升级为国道,开工建设s302(木门—涪阳)省道公路。改造提升乡镇公路70公里,新建、硬化通村公路110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二是水利建设取得新突破。红鱼洞水库成功实现围堰截流,大坝主体进入浇筑阶段,灌区渠系全面开工。金台水库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县城“双源供水”体系正式形成。累计完成城乡供水工程522处,48个乡镇16.32万农村居民和1.76万在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能源信息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大河、下两等14个乡镇供气主管网40公里、支管网70公里、供气门站1个。完成154个村农网升级改造、7个小水电供区32个村移交。累计完成270个行政村“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农村无线网覆盖率达95%以上。

  (二)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消除农村贫困是破解革命老区全面小康短板的主要战场。一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双七有目标,奋力推进脱贫攻坚。一是如期完成年度脱贫目标。完成53个贫困村脱贫、1.96万人越线。其中,生产和就业扶持脱贫10945人、移民搬迁脱贫10943人、医疗救助脱贫11974人、灾后重建帮扶脱贫2093人、政策兜底脱贫12445人。二是连片扶贫实效明显。启动实施了燕山-赤溪、八庙-高塔、沙河-团结-乐坝-下两-元潭、南江-东榆连片扶贫开发,新建聚居点7个、巴山新居1450户、c级危旧房加固及形象提升560户。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卓有成效。2016年全县共启动贫困户5594户、20924人住房建设,规划建设安置点142个,已建成61个,完成建购房屋4302户16134人,搬迁入住2957户11115人。先后接待省内外市县来南江考察学习49批次,成功承办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四是创新机制取得突破。创新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五档差异补助”“三靠三进三为主”和利益联结等工作机制,受到国、省、市领导充分肯定。

  (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发展特色产业是破解革命老区造血功能不足的有效路径。一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生态旅游实现突破。光雾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正式列入国家创建计划。建成铁炉坝游客中心、地质博物馆、自驾游营地、智慧旅游二期等配套设施。新增光雾山名人度假酒店等准星级酒店3家、农家乐60家、接待床位1210个,开发旅游商品38种。首趟“光雾山旅游”专列开进景区。成功创建云顶茶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正直镇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寨坡乡洋垭村等6个旅游扶贫示范村、长赤镇青杠村等8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年共接待游客7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4%和34.6%。二是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建成北极、杨坝、元顶子三大黄羊养殖基地,发展规模养殖4000余户,年出栏总量达42万只。建成八庙-高塔、桥亭-关坝、岳家河-桥坝3条核桃产业带,总规模达54.1万亩。新建金银花中药材基地6000亩、现代茶业示范园3500亩。三是新型工业扎实推进。开工建设坪河10万吨高碳石墨采选生产线、8万吨/年霞石精粉生产线等10个项目,四川良源等5家企业投产达产,培育小微企业17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四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亿联建材家居、宏帆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完成主体工程,一品天下.南江会客厅加快建设。新建、改造城镇农贸市场17个。建成乡村电商示范服务站点80个,培育电商企业91家,成功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四)公共服务切实增强。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是全面改善革命老区民生的现实要求。一年来,我县切实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老区南江的民生得以不断改善。一是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思源学校、长赤镇小学等4所学校建成投用,城北幼儿园等6所学校开工建设,新建校舍5万平方米,改造新建教师周转房140套,高考本科上线1969人。二是卫计事业加快发展。县医院住院大楼、妇幼保健院、县急救中心、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及周转宿舍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坪河等7个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南江镇等5所中心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命名为“2015-2016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三是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建成60个村文化室、55个文化院坝和48个村级综合文化示范点,完成60个行政村调频广播建设、6574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集州欢歌》荣获首届四川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新闻专题片《洪流砥柱》获得省政府一等奖,县博物馆被表彰为全省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四是社会保障日趋完善。新增就业6310人,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6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参加“五险”参保职工达16万人次,参保率达98%以上。

  (五)生态文明加快建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一年来,我县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生态文明进一步加强。一是确保山更绿。实施“七大森林工程”,新植公益林0.4万亩、森林抚育2万亩、管护国有林73.4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9.45万亩。新建城镇绿地 1.5 公顷,绿化乡村公路2272公里,绿化庭院21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8.27%。二是确保水更清。完成八庙、高塔、燕山等9个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启动28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木门河、明江河流域5公里,对70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保护,关闭违法砂石企业20家,县域主要河流出境水质均达Ⅲ类以上。三是确保天更蓝。规范整治48家餐饮店油烟污染;推行建筑工地出口硬化、冲洗,水泥罐体封闭,规范施工,减少建筑扬尘产生;严格查处“抛、洒、漏、滴”现象,减少道路扬尘产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六)政策争取成效显著争取特殊政策支持是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强化财政政策争取。争取一般转移支付资金16.05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150万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2154万元,置换政府性债务4.09亿元。中央、省补助资金项目县级配套较以前减少10%以上。二是强化投资政策争取。编制上报了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重点项目140个,总投资1760亿元,其中,南江通用机场、g244光雾山复线工程、巴山高速赤溪互通、官房沟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有望纳入规划。关坝米仓古镇综合开发等5个项目成功入围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申报项目(全省仅21个),拟争取贷款6.6亿元。争取到位中央、省各类项目补助资金10亿元以上,争取到位各类专项基金8.16亿元。三是强化其他政策争取。成功争取到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0公顷,每年新增土地增减挂钩指标150公顷。

  二、存在的不足

  (一)抢抓老区机遇意识不浓。从“8.7”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形成了强烈的贫困县机遇意识,在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抢抓发展机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已经实施一年了,但全县上下尚未形成浓厚的老区机遇意识。⑴.对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学习不深,研究不力,对其精神实质领会不透,抢抓老区发展机遇意识不强;⑵.一些部门“上下结合”用力不够,特别是在项目储备、政策争取中未能很好地坚持以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为指导,直接影响了项目、政策争取效果;⑶.在争取上级支持的过程中,习惯于打“贫困牌”,不善于打“老区牌”。

  (二)改革开放有待不断深化。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明确指出:以巴中市、达州市、广元市为主体的原川陕苏区核心区域设立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开发模式、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扶贫开发机制等方面赋予改革创新和试点权利。一年来,我县在扶贫开发、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在力度、强度、深度方面还远远不足,一般性改革多,突破性改革较少,“规定动作”改革多,“自选动作”改革较少。根据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空间布局,南江处于“西安—汉中—巴中—南充—重庆/成都经济带”和“兰州—广元—巴中—达州—万州经济走廊”。但我县经济发展未能与之紧密相连、相通、相融,没有形成与“一带一廊”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县域经济格局,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三)老区精神有待进一步发扬光大。老区精神是革命老区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加快老区发展的巨大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老区南江精神的研究、宣传、传承重视还不够。⑴.对老区南江精神研究不够,未能挖掘出老区南江精神特质内涵。⑵.对老区南江精神宣传不够,未能打响老区南江精神品牌。⑶.对老区南江精神传承不够,用老区南江精神教化育人举措乏力。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切实增强老区机遇意识。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的实施是革命老区南江县加快发展的重大良机。采取各部门中心学习组带头学、召开职工会普遍学等方式,全面深入学习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原文,重在悟透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政策取向(即中央要求的是什么,重点支持的是什么,倾斜支持的是什么),精准把握部门对接和着力的重点。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实施的时段是2016—2020年,现在仅剩四年时间,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务必只争朝夕,奋力抢抓发展机遇。

  (二)奋力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在全面用够、用好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各项政策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大力争取上级对老区南江的倾斜支持。⑴.由财政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着力争取扩大对革命老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扶贫专项资金向老区贫困县倾斜、取消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土地使用等政策的落实;⑵.由县发改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抓好重点项目的储备、争取。继续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相关规划的衔接,力争南江有更多的重点项目进入省级规划的“盘子”。紧扣国家投资政策取向,对国家和省级规划明确的项目(如快速铁路、通用机场、官房沟水库、红色旅游等),要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提高项目储备深度,力争早日落地。对国家大力支持、重点支持、倾斜支持的项目,要善于对接谋划包装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做实项目储备基础,奋力争取上级支持;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革命老区县特别是老区贫困县在政策支持、投资支持上的“单列”安排,以加大倾斜支持力度。

  (三)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不论是扩大县域经济总量,还是确保稳定脱贫,培育支柱产业确为关键之举。根据南江实际,应当以生态优势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聚力培育有支撑力、带动力的重点产业。⑴.始终扭住特色旅游发展不放手。南江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较高,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奠定了好的基础。可借鉴井冈山绿红旅游发展模式,着力在基础设施、精品景点打造、旅游营销上下功夫,推动全县旅游业快速、协调发展。⑵始终扭住特色工业发展不放松。南江石墨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又面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良好机遇。应加大争取力度,力争把南江石墨精深加工列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省级革命老区实施规划的重点产业。以特殊的政策,特别的举措破解资本、技术等“瓶颈”,以此推动快速发展;⑶.始终扭住特色农业发展不放手。南江特色农业基础好、品牌多,但产能低,效益不高。坚持农民增收目标取向,加大统筹规划力度,精准确定发展重点,集中配置资源要素,创新扶持奖励办法,通过几年的努力,培育2-3个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重点产业。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药材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安徽、河南、河北是我国中药材种植的传统大省,由于种植时间长达20多年,土壤结构出现“抗体”,而沿海气温高,北方缺水干旱,唯有西南、西北具有发展中药材的天然优势。相对于传统种植业,中药材的比较效益要高5出倍以上。因此,可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把南江建成名副其实的中药材大县。

  (四)强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的办法破解老区开发建设的关键难题。⑴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从政府审批改革入手,科学界定政府权力清单,把“放、管、服”真正落实到位,依法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⑵加大投融资改革力度。在今后一个时期,困绕老区南江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投资不足。在继续加强中央、省财政预算内项目争取,用好用活ppp项目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应着力推进农民不动产(房屋)管理改革。据初步估算,全县农民10多万户,其不动产价值达200亿元以上,若以此为抵押,可向银行贷款100亿元,这是推动农业乃至全县发展的巨大资源。⑶.深化社会管理改革。⑷.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确立的“一带一廊”空间布局为依托,以区域合作为平台,以经济合作为主线,以产业融合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实效。

  (五)大力弘扬老区精神。⑴.以红军入南江时间为节点,设立老区纪念日。在纪念日开展相关的纪念活动,让全县人民永远铭记革命传统,传承革命老区精神。⑵.由县老促会牵头,会同人武、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党史办、县志办等部门编纂老区南江发展史;加强老区南江精神的研究,挖掘具有南江特色的南江精神。⑶.加强老区精神宣传,打响老区南江精神品牌。大力开展以“巴山游击队”为题材的文艺创作,把“巴山游击队”搬上荧屏舞台,再现南江革命历史风云画卷;⑷.强化老区精神常态教育,每年组织机关干部、在校学生、公民代表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确保老区建设代代传承,在新形式下不断发扬光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