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部县四代人接力义守红军墓

2014/07/30  浏览量:   作者:张枥  

 图为清明节马全民、冯秀琼带着二女儿给少先队员讲述刘连长的故事

  四川南部县中心乡与长坪镇接壤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长坪山。山中住着一户陈姓人家,陈秀坤、陈韩氏夫妇,陈中明和蒲菊芳夫妇,马全民、冯秀琼夫妇以及他们的孩子,四代人接力守护长眠地下的红军刘连长的坟墓,至今已有79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巴山儿女》寻访到此,选用部分题材。

  人们或许要问,这户人家与长眠地下的红军刘连长是亲戚还是生死之交?他们为什么要坚守刘连长的坟墓?他们守墓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军民鱼水情

  长坪山山高坡陡地势险要,新中国成立前,山的四面为悬崖峭壁,仅一处寨门与山下相通,长坪镇就设在长坪山山梁上。距离镇子不足一公里的地方住着一户人家,丈夫姓陈名秀坤以编制蔑具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妻子陈韩氏是旺苍县人,患有眼疾,行走极为不便。夫妻二人没有生育孩子,在本村抱养了一个冯姓人家的儿子,取名陈中明。陈家属于外来户,常常遭受地主恶霸的欺压,国民党的士兵还强行从他们家中牵走过猪羊。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为解决川陕革命根据地吃盐问题,发动仪(陇)南(部)战役,一举攻下长坪山,在山上设立红四方面军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军区政治部、红二十五师政治部、阆南军区指挥部、阆南游击军司令部、阆南独立团团部等。红军在阆(中)、南(部)、仪(陇)一带的大小军事活动基本上由这里指挥。

  1935年,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撤出长坪山,来自河南信阳的刘连长奉命带1个班不到10个人的红军战士留下来,继续传播革命火种。考虑到紧急情况下指挥与撤退的方便,刘连长和战士们住进了陈秀坤家。红军战士吃得相当差,纪律却特别严,绝不拿陈家一针一线,用了柴禾或者吃了饭菜都会当场付钱。他们还利用空闲时间教陈秀坤抱养的儿子陈中明读书识字并帮助陈家干些杂活。陈秀坤和妻子陈韩氏深受感动,觉得红军战士与国民党的兵痞相比,简直就是老百姓的贴心人,真正值得信赖。

  不久,国民党反动派组织几百兵力进攻长坪山,刘连长率部抵抗,在掩护群众撤退时身受重伤,后因寡不敌众被俘。敌人严刑拷打无果,把刘连长杀害,将他的尸体丢弃在长坪山脚下示众,并警告人们不得搬动,不得掩埋,不得集会。当天晚上,陈秀坤和妻子陈韩氏趁着夜色,冒着生命危险,把刘连长的尸体抬上山来,然后拿出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连夜将其安葬在家族的坟地内。为了躲避敌人的追究,他们没有给刘连长的坟墓磊坟包,而是用一些枯枝败叶进行遮掩,使那里看起来和别的地方没有任何区别。

  10多天后,陈秀坤夫妇掩埋刘连长尸体的事情暴露。陈秀坤意识到灾难临头,仓惶逃至旺苍县。陈韩氏因为患有眼疾无法外逃,被追查此事的人吊在一间屋子里毒打,要求她说出红军尸体的埋葬地,陈韩氏誓死不屈。敌人连续3天毒打陈韩氏,都没有从她身上找到有价值的线索,最后将奄奄一息的她放走。

  陈韩氏是被人抬回家的,衣服被血浸透。第二天,陈秀坤偷偷回去探望,看到妻子被打得吐血的凄惨模样,他心如针扎,泪水奔流。在家住了两天,陈秀坤再次外逃,成天替别人编篾具,直到七八年后,他觉得再没有人追问此事才结束逃亡生涯回到家中。

  陈韩氏在床上躺了三个多月,能勉强支撑着身子下地,毒打给她落下了一身的病。尽管如此,从1935年起,每年的春节、清明节等重要节庆活动,她都要在祭奠祖先的同时祭奠长眠地下的红军刘连长。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疾病缠身的陈韩氏没有盼来新中国的成立就撒手人寰。临终前,她给丈夫陈秀坤和儿子陈中明交代说:“刘连长是我兄弟,过年过节别忘了祭拜他。”

  守墓成家规

  新中国成立后,陈秀坤给刘连长的坟墓磊起了坟包,并立起一块石碑。为了守护好坟墓,他几乎没有离开过长坪山一带。儿子陈中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陈秀坤张罗着请人给他说媒。媒人介绍了附近乡镇的蒲菊芳,陈中明很满意,不久举行婚礼。他们结婚前一天被陈秀坤带着去坟地祭祖。站在刘连长的坟前,陈秀坤给两人介绍起长眠地下的亲人来:“这是你们的母亲陈韩氏的坟墓,来拜拜她。她尽管不是女中豪杰,但是她却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是刘连长的坟墓,他曾用鲜血和生命保护过我们的安全。他虽然不是你们的祖先,但是他却是我们的亲人。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后,你们就称他为刘叔叔吧。”

  陈秀坤接着将守护刘连长坟墓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子与媳妇:“我已经上了年纪,腿脚不灵便,以后逢年过节祭拜祖先和刘连长的担子就落在你们身上。无论你们多忙,无论你们身在哪里,都不要忘了给他们扫墓、磊坟!”

  上世纪六十年代,陈秀坤身患重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老人向儿子媳妇提出的唯一要求是:“今后,你们不要搬家,一定要守护好刘连长的坟墓,逢年过节祭祖时千万别忘了他!”十年动乱期间,长坪山一带很多东西都曾遭到过破坏,所幸的是,在陈中明的坚守下,刘连长的坟墓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还引来人们的祭拜,有人还专门跑来修建坟头。

  1972年,陈中明和蒲菊芳生育了一个女儿。他们决定为其恢复原姓,取名为冯秀琼。冯秀琼小的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当年刘连长奋勇杀敌保护长坪山的老百姓以及爷爷奶奶帮助红军战士的故事。她幼小的心灵里也播种下一粒红色的种子:长大以后,我要像爷爷奶奶学习,保护刘连长的坟墓,传承其精神,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98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巴山儿女》时,寻访到长坪山革命根据地。影片讲述的是巴山儿女参加红军奋勇抗敌的故事,长坪山一带既有当年抗战的指挥场所,又有战争留下的痕迹,还有红军刘连长的坟墓,拍摄起来自然轻松得多,原本计划几天拍摄完的场景,结果在陈中明等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仅两天时间就拍摄完毕。摄制组临走时,找到陈中明夫妇,向他们表达了敬意,称赞他们是守护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卫士。1984年,《巴山儿女》上映,陈中明从影片中看到了刘连长的影子,备受鼓舞,决定把守护红军墓与祭拜刘连长作为一种家规与家风。他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子女发扬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给他们树立一种实实在在的信仰,让他们敬畏先烈,敬畏祖先,明白做人的道理。

  1990年,媒人为陈中明与蒲菊芳的女儿冯秀琼说了一门亲事,对方名叫马全民。马全民也是农家子弟,曾听人介绍过陈家义守红军墓的事迹,深受震撼,愿意招赘入陈家。两人的婚礼被定在当年腊月二十四。举行婚礼的前一天,陈中明与蒲菊芳带上他们走进坟地祭祖。陈中明当场宣布家规:刘连长就是我们家族的一员,祭拜与扫墓的的规矩要一代一代传扬下去,刘连长当年艰苦奋战的精神也要传承下去。

  意外的收获

  1996年,马全民把守护红军刘连长坟墓的事托付给妻子冯秀琼,自己进县城当起搬运工。遇到清明、中秋等重要节庆日,马全民都会主动给自己放假回家祭拜刘连长及祖先。

  一天,马全民在县城大南街给别人搬运家具时,不慎摔倒,头部受伤,血流不止,住进了医院。在与病友闲谈时,他无意中提到了红军刘连长的故事以及自己的祖辈守护刘连长坟墓的故事。病友十分惊讶地瞪大眼睛问他:“你们何必一定要守护刘连长的坟墓呢?它就在那里,难道还有人破坏?”马全民告诉病友说:“这是我们的先辈用血泪铸就的丰碑,守护它们既是守诺,又是用来教育子孙后代的实物。看到它,我们就不会忘记当年的苦难岁月,就不会眼里只有一个钱字。”

  这一消息很快被传扬出去。当时的南部县委书记对此非常重视,亲自到医院看望马全民,并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们一家拥军的事迹很感人,我们都应该向你们学习!”

  县委书记看望普通农民工的事让马全民深受感动。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出院那天,他被告知,县委书记已经替他垫付了全部药费。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马全民的心头,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说实话,马全民一家坚守刘连长的坟墓并没有期盼能有这样的回报,更没有期盼通过它带给自己什么。他们心底就那么一个朴素的愿望:承诺、重诺、守诺。痊愈后,马全民没有留在城里继续打工,而是回到家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上坟,像朋友久别一般,马全民在刘连长的坟头磕头跪拜。

  2002年,马全民想把自家的旧瓦房翻修一下,由于资金不足,他告别父亲与妻小南下打工。不到半年时间,妻子冯秀琼打来电话说,父亲陈中明病情急剧恶化,希望见上最后一面。第二天,马全民风风火火往家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中明惦记的依然是红军刘连长的坟墓。他希望给刘连长的墓砌上青石,并叮嘱马全民与冯秀琼说:“我们这里虽然穷一点,但是上辈人的嘱托一定记住,千万不能忘。”全民与冯秀琼噙着泪,使劲点了点头。

  马全民一家几代人守护红军墓的事迹被传扬开去,一些红军老战士、离休干部、少先队员前去给刘连长扫墓。2008年,南充市老促会和南部县老促会的几名退休老人前来扫墓,多方筹措了5万元,为刘连长砌起青石墓。

  2010年,在南部县老促会的推动下,县人大提议对长坪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当年,南部县投入资金40多万元,县老促会募集社会资金10万元,对长坪山顶的长坪场红军指挥机关驻地进行简单维修,并修建长坪山红军纪念碑。2012年,南部县启动革命老区建设,通往长坪山的两条路被拓宽并被修建为水泥路。

  长坪山变得漂亮了,环境更优美了,马全民一家出行也更便多了,他和妻子冯秀琼感叹说,红军的事迹与精神改变了一切。

  坚守长坪山

  冯秀琼和马全民结婚后生育了一个女儿,取名冯炼。每年的重要节庆活动,他们都会带上女儿去给刘连长磊坟,上香,磕头,还给她讲述刘连长的的故事,家规与家风也随之潜移默化。

  前些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很多农村人涌进了城,冯秀琼和马全民考虑到女儿长大后,可能不愿留守在农村,决定根据二胎生育政策,申请生育二孩,好让他们今后无论如何都能保证节庆期间都有一个人可以回家祭祖。

  几年后,他们的二女儿出生。村里一些好心人跟马全民拉家常时,分析说他们居住的地方风水不好,劝他们找风水先生看看,然后搬下山去建房。马全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反问人家:“我们在这里居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下山啊?”人家也不含糊,提醒他说:“你看,你们爷婆那一辈没有子女,你们父母那一辈只生养了一个女儿。如今你两口子尽管有两个孩子,也都是女孩子。这说明什么?说明你们居住的地方风水不太好啊,何不换一个地方呢?”

  马全民尽管读书不多,但他并不认可这种观点。他接过话茬再次反问人家:“生男生女与风水有什么关系呢?全国那么多人家像我们一样,难道他们也是居住的地方风水不好?再说,父母当年条件那么艰苦,为了守护刘连长的坟墓都坚持下来了,我们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啊?”

  人家见马全民“执迷不悟”,开导他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纵使这些东西没有道理,你照着做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啊。”马全民态度十分坚决:“我们有约定,有家规,更有家风。我们既然答应了上一辈人,我们就不能反悔,更不能把承诺当作戏言。”

  马全民和冯秀琼经受住人们关于风水说的“诱惑”同时,迎来了新的考验。

  有一年大天干,居住在山下的人家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长坪山的水源也显现出枯竭迹象。村上的干部找到马全民和冯秀琼,劝他们搬下山去:“旱象严重,你们与其下山挑水吃,不如搬下山来算了。”马全民再次搬出家规与家风说:“我们承诺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革命战争年代,条件那么艰苦,我们能打败国民党反动派,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战的精神。当年,我们的爷爷我们的婆婆都能坚守下来,现在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

  村干部没有说什么,默默走了。后来,村上修建水泥路,居住在山下的人家自然能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出行方便,干农事也相对轻松一些。村干部再次劝马全民和冯秀琼夫妇搬下山去,免得农忙时节在羊肠小路上下山上山奔忙劳累。马全民和冯秀琼再次谢绝了好言相劝,因为在他们心中,家规与家风比什么都重要。况且,这些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山野生活,习惯了享受山中虫鸣鸟叫带来的恬静。

  如今,通往长坪山的羊肠小道被拓宽为水泥路,长坪山一带被纳入了老区建设规划中,马全民和冯秀琼一家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幅壮美的画卷在革命老区徐徐展开,这让卜居山中的他们倍感欢欣。他们的大女儿冯炼已在南充一所大学读书。她说,自己己就是第四代守墓人,大学毕业后,她将在家乡找工作。她将像祖辈那样守护刘连长的坟墓,也守住家规与家风。